必修一历史汇总
2009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必修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单项选择题
1.(2009全国文综一)古人在分析姓氏起源时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 氏于字,则盂孙叔孙;氏于居,则东门北郭。”由此推论,司马、司徒等姓氏应源自 A.官名 B.爵位 C.溢号 D.行业
【解析】A “司马、司徒”是中国古代的重要的官职,根据材料的推论可知司马、司徒等姓氏应源自官名。
2.(2009全国文综一)“四面楚歌”典出楚汉战争。西汉初期,“楚歌”在社会上风行一时。这主要是因为
A. 南方经济的影响 B.统治集团的更替
C.北方文化的衰落 D.民族融合的结果
【解析】B 楚汉战争中项羽面临“四面楚歌”,最终战败,西汉建立后,吸取教训,故“楚歌”流行,所以选B项。
3.(2009全国文综二)关于中国姓氏起源,唐人柳芳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谥,则文武成宣;氏于事,,则巫乙匠陶。”由此类推,王、侯、公孙等姓氏应源自 A.族名 B.邑名 C.爵号 D.官名
【解析】D “司马、司徒”是中国古代的重要的官职,根据材料的推论可知司马、司徒等姓氏应源自官名。
4.(2009北京文综高考)右图是北京广安门桥北的蓟城柱。<礼记>载:“武王克殷
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与蓟城建立相关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井田制
C.分封制 D. 郡县制
【解析】C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分封对象为王族、功臣和
古代帝王的后代。从题干中的“封黄帝之后于蓟”可以判断是分封制。
5.(2009北京文综高考)北京孔庙(见下图)始建于元朝,院内碑林中现存3块元代
进士题名碑。这些信息可以佐证元朝时期
A.科举制度开始形成
C.科举开始采用八股文体 B.殿试成为科举定制 D. 统治者继承了中原文化
【解析】D抓住题干的时间限制词语“元朝”,此题可用排除法,科举制开始形成于隋朝,排除A;殿试成为科举定制是在北宋,排除B;科举开始采用八股文体是在明清时期,排除 C。元朝建北京孔庙,实行科举制说明元朝统治者继承了中原文化。
必修一历史汇总
6. (2009高考广东单科)“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的。右图所
示柳宗元的文章的主题可能是
A.分封制度 B.王位继承制度 C.郡县制度 D.三公九卿制度
【解析】A“封建社会”的概念既然是自近代引入中国的,那么柳宗元所说
的“封建制”,显然不是后来的社会形态概念,原意应该是“封邦建国”的意思。
7.(2009高考广东单科)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
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A.战国时期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
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
省制
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
D.明初废除宰相,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解析】D从秦朝初创皇帝制度,到汉代实行内外朝制度,再到隋唐完善三省六部制和宋代形成二府三司制,以至于明代取消丞相,古代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强化,但是这一过程并非一条直线,如清初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军国大事,就严重威胁了皇权,属于特殊情况。
8.(2009高考广东文科基础)下列王朝,不曾设置丞相的是
A. 清 B.明
C. 汉 D.秦
【解析】A 题眼:“不曾设置丞相”。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宰相胡惟庸谋反伏诛,于是废宰相。秦、汉以来实行一千六百余年的丞相制度自此废除,清朝以后不曾设置丞相。
9.(2009高考江苏单科)“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 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
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 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D.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
【解析】:D此题考查历史常识“鼎”。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国灭则鼎迁,历商至周。所以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故D项正确。
10.(2009高考江苏单科)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解析】:C此题考查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唐朝时期的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门下省掌封驳审议,中书、门下通过的诏敕,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贯彻执行,三省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故C项正确。
11.(2009高考山东文综)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人的 ”。这反映出贾母
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 …… 此处隐藏:15338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