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说的传统结构
1、线性结构
线性结构指的是以时空为本位的结构,该结构遵循“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模式。
线性结构,又分两种,一种是单线结构,一种是双线结构,前者如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项链》,按“借项链——失项链——还项链——得知项链是假的”结构全文,脉络清晰,以此再现项链丢失所带来了主人公玛蒂尔德的生活变化和精神变化,深刻揭示了面对人生挫折是选择成全自己还是败坏自己的人性主题;后者如《药》,“华家”是明线,按“得药——吃药——谈药——华大妈上坟”展开,“夏家”是暗线,按“夏瑜就义——夏瑜的血被吃——夏瑜被议论——夏四奶奶上坟”展开,有分有合,表现了群众的愚昧与革命者的悲哀,深刻地表现了华夏民族的悲剧。
2、浪形结构
浪形结构指的是小说的情节并不呈现一条直线,而是一波三折,处于摇摆状态。作家不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种结构所呈现出的波澜,使得小说具有一种摄人心魄的力量。运用浪形结构最突出的当数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小说先写林教头沧州遇旧知,善良安分,接着写陆虞侯密谋害林冲,林冲怒不可遏,,便买了一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情节一下紧张起来;可林冲三五日“未见消耗”“自心下慢”,不久又接管草料场,情节又趋于平缓。雪大天冷,林冲外出沽酒,回来后见大雪压塌住处,无奈来到一个破旧的山神庙暂住一宿。正因此才凑巧听见门外陆谦和富安的谈话,得知自己已被陷害,而且差点被害死。林冲忍无可忍,手刃仇敌,情节趋向最高潮。最终奸贼受惩,英雄雪恨,结局让人为之扬眉吐气。可以说整个情节就这样一张一弛,疏密有致,紧紧攫住了我们的心,让我们迫不及待地想把小说看完。
`3、圆形结构
圆型结构指的是作家利用小说的环境和人物形成圆形以表达某种哲理和意蕴。圆形结构的代表作品是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小说呈现的首先是圆形环境,巴黎城市的圆心结构是由圣母院这个位点由近及远在视野中展开。观察者站在圣母院的顶楼,先看到了旧城,再是大学城,然后是新城。这三部分中“城岛(也就是旧城)位于中央,状如巨龟,盖满房屋的桥梁则像乌龟从灰色屋顶组成的硬壳伸出的爪子。左岸是梯形的大学城,似由整块巨石凿出,坚硬,茂密,紧凑,高塔林立;右岸,新城巨大的半圆形,其中点缀更多的花园和宏伟建筑”。这三部分由星射状的道路和桥梁相互连成一体,又被大体呈同心圆分布的街道连成年轮式纬圈,近代的巴黎就是在“推倒了三道旧城墙”而逐渐形成的。这便是作品中环境的圆心结构的城市建筑图。具体来说,小说构设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圆,即以巴黎圣母院为中心点的两个不同地方(巴黎圣母院和广场)相切的圆。不同的人物就围绕着这两个相切的圆运动。然后是小说的圆形结构,作家为我们构造了以女主角艾丝梅拉达为中心的“心中的日月”,以表达“圆满与和谐”的终极主题。在小说人物圆形结构中,有克洛德与爱斯梅拉达的直向对照,有克洛德与圆周线上他人的环向对比,如与甘果瓦的对照,一个是老师,一个是学生;一个欲火炎炎,一个情薄意淡;一个贪欲不怕死,一个贪生怕死。与弗比斯的对照。一个是阴沉的牧师,一个是欢快的军人;一个代表神权,一个代表王权;一个淫欲隐蔽,一个公开放荡。又如伽西莫多与其他人的对照。还有人物自身的圆形对照(内在与外显的对照、过去与现在的对照)。人物形象的圆形设置主要体现为直向、环向、横向、纵向的对照上面。总而言之,《巴黎圣母院》有圆形的环境、圆形的情节、圆形的人物,这体现了《<克伦威尔>序》中的美学原则,展示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和发展的唯物主义思想观,总的表现了雨果的文学追求、美学追求和哲学追求。
4、欧亨利式结构
欧亨利式结构主要体现在结局上,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出其不意地揭示事性的真相,或使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但又在情理之中,符合生活实际,从而增强了小说情节的生动性,形成独特的艺术魅力。如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苏比曾几次惹事生非,想进监狱得以安身,可他总是“背运”。当苏比受到赞美诗的感化,欲改邪归正时,警察却以“莫须有”的罪名将他投入了监狱。在所有人都认为苏比将要平安度过一生之时警察出现了并将他带上了法庭。这是结尾,就犹如看见黎明的人一下跌黑暗一般,让读者的心一揪,回味无穷,发人深省,久久难以忘怀。而欧·亨利就很好地运用了这种方法,并借此深刻地反映社会善恶不分的现实。
5、倒叙式结构
倒叙式结构是先写结果,再写起因、经过 …… 此处隐藏:1205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