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自由的天地
孙瑞珍 李扬杨
1936年春夏之交,大地昏暗、沉寂,一片肃杀景象。丁玲犹如一只离群的孤雁,在风雨中寻找北去的雁群。她不徘徊,不困惑,一心向往着红星照耀的地方。
1936年11月1日,丁玲离开西安,奔向红色根据地——延安。这一长途奔波,完成了她生命里程上的一次重大转折,为她一生的追求和向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找到了心安理得的归宿。从此,她在新的土地上扎根,在新人中成长。
到延安后,丁玲深入军队,深入前线。她经常随着部队昼夜兼程行军,一天走六七十里。脚打泡了,就学老红军的样子用根线沾点油穿过去,第二天照样走。在红军队伍中,她经常四处串门,和陌生人谈话,十分惬意。
不久,丁玲收到了毛泽东主席用电报发来的欢迎词,词名为《临江仙》。这首热情洋溢的词,赞颂了这位颇有名气的女作家,称其为“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这首词记录了丁玲所跨越的时代,说明了人民欢迎她,革 命需要她。
在解放区,丁玲像一只雄鹰展翅翱翔,深沉的思索,坎坷生活的磨练,培育了这位勇敢女性的生活观。“幸福是暴风雨中的搏斗,而不是月下弹琴,花前吟诗。假如没有最大的决心,一定会在中途停顿下来。”
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为扩大宣传,组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延安成立了西北战地服务团,丁玲主任。西战团走到哪里,抗日火种就撒到哪里。他们每到一地,就在那里搭起舞台进行演出。丁玲就是那么单纯地、神圣地、愉快地同一群年轻人,天天行军,搭舞台、开会、讲话、演戏、唱歌、访问、写剧本…… 这是丁玲过去从不曾想也从未做过的事。
西北战地服务团到西安时,她主编了一套《西北战地服务团丛书》,由西安生活书店出版。丁玲在西战团的团员中享有相当高的威望,人们尊重她,不仅因为她是一位早已在文坛上负有盛名的女作家,更因为她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是一位不畏艰险的勇敢的斗士。
当新闻记者,编《解放日报》副刊,进马列学校,在中央党校学习。这仅是她在延安生活近十年的部分记录。更大量的时间,她生活在群众中,心与战士、农民相交融,她的思想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双脚完全移向了工农大众。这是丁玲一生中很可贵的、很幸福的时代,也是她创作实践的一段黄金时代。丰收的硕果,来自辛勤的耕耘。这期间,她写了《新的信念》、《我在霞村的时候》、《夜》、《入伍》等小说。这些作品血淋淋地揭露了侵略者给中华民族造成的灾难,表达出人民的抗日要求;细腻地描绘了知识分子在新天地里的生活和思想变化。丁玲以对工农群众的现实主义描写,代替了她三十年代对于人民大众生活的偏于意念的表达。
丁玲从上海亭子间来到艰苦的革 命根据地,“不但是经历了两种地区,而且是经历了两个时代”,这一段漫长的路是“用两条腿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它记载着丁玲把立足点移到工农兵方面来的痛苦磨练过程。
1942年,丁玲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会后,她思忖着如何写好工农兵的问题。胡乔木对她说:“你到工农兵中去吧!可以多写些通讯报导,多写些短文章。”
1944年以后,丁玲到边区文协从事报道写作,不久,又写了报告文学《田保霖》。《田保霖》发表的第二天,毛泽东专门请丁玲去吃晚饭。在晚餐桌上,毛泽东对丁玲说:“我一口气看完了《田保霖》,很高兴。这是你写工农兵的开始,希望你继续写下去。为你走上新的文学道路而庆祝。”
鼓舞和鞭策使丁玲迈开了新的脚步,她发表了大量的通讯报道。这些朴实无华的作品,表现了丁玲多方面的创作才能。她犹如一个高超的画家,或轻描淡写,或酣畅淋漓,绘制了时代的画卷。
(选自阎纯德编《二十世纪中国著名女作家传﹒丁玲》,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1936年春夏之交,丁玲犹如一只离群的孤雁,她的天地是昏暗、沉寂的,她找不到同伴,看不到未来的希望,内心很迷茫。
B、在解放区,丁玲就像一只展翅翱翔的雄鹰,经过深沉的思索和艰苦的磨练,她变得坚强、豁达、乐观、自信,不畏艰险。
C、延安十年是丁玲一生中很可贵的时期,她工作、学习、生活忙碌而充实,创作丰收,创作了大量反映根据地抗日生活的作品。
D、本文记叙了丁玲从上海亭子间的娇小姐成长为根据地勇敢斗士的经历,反映了革 命圣地对人的锻炼和引领发展的巨大作用。
E、本文标题形象生动,语言朴素自然,引用的材料丰富,描写细腻传神,以时间先后为序,结构严谨,浑然一体,堪称精品。
(2)西北战地服务团宣传抗战活动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
(3)延安时期,丁玲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说明。(6分)
答:
(4)丁玲由上海大都市来到革 命圣地延安,从“文小姐”成长为“武将军”,有多方面的原 …… 此处隐藏:490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