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语文· 引导探索,经历体验的过程·在学生在朗读中经历体验过程〗
新课标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义的活动朗读要“声情并茂”,要“传情”,教学中,教师就要启发学生运用比较揣摩、想象品味等方法领悟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文中情”,是学生“会情”“动情”“传情”。
如教学《白杨》中爸爸说的那段话:“……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就可先引导结合上下文理解其“言内之意”,在启发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结合生活实际揣摩其“弦外之音”。学生对这句话的含义心领神会,朗读这一句话时便“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实施“生生互动”·教学设计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随着试验的逐步深入,此时我才深深感悟到这充满活力的课堂对于我来讲是一个未知的新世界。
工作这么多年来,从未把与我朝夕相处的学生真正摆到教学的主体位置上来。备课中,我认为学生什么不会,就按部就班的教什么;我认为学生应该对什么感兴趣,就设计什么样的环节。从没有设身处地的从学生“学”的角度真正以学生为主体设计过教学,总是将自己的感受想尽办法的转架到学生心中。近两年,我校采用了集体备课制,同年级的同头课教师共同合作,共商共研,设计科学、合理、有效地教学程序。我抓住这一契机,认真参与并组织同头课教师搞好这一活动,取长补短,不断完善充实自身备课水平。同时,开始在本组内大胆尝试“软备课”。
在设计教学时,我一般会预设学生有可能出现的多种反映情况,并根据不同的情况设计出多种应对方案。这样当我设计的教程不能与学生的思维想吻合,我就从学生最关切的问题入手,调整思路,实施第二次备课;当学生对课文理解有很大困难时,我会给他们提示,并让他们分组讨论研究,直至弄明白。课堂上,我总会密切关注学生,现在,我会在学生初读课文后,先来和孩子们交流一下他们的阅读感受,或是听一听他们的质疑情况。然后从学生的感受或是疑问入手进入对课文的学习。
例如,在教学《白杨》一文时,我让同学们交流一下自己初读课文的感受。这其中,有同学说:“白杨高大挺直,我很喜欢它。”有同学说:“爸爸在借白杨树表白自己的心,我认为他是在说明自己要做一个像白杨一样的人。”还有同学说:“我原来不喜欢白杨树,因为它在春天总是掉杨絮,可读了这篇课文,我不仅喜欢白杨树,而且佩服它。”这些学生说的多好呀!我马上接上去问:“你为什么要佩服它呢?你佩服它什么呢?”我就从这里入手开始了对课文的进一步阅读,一改往日按部就班的教学方法。因为我找到了学习本课的最佳切入点,所以,这篇课文的教学效果很好。
〖用课堂中的及时评价唤醒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同伴互助 在课例探讨中前行〗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把自己和集体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在教研组的反复听课、评课以及研讨中,我对课堂中的及时评价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即:课堂中我们在采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让学生敢说、乐说的同时,更应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采用更多的导向性评价语言,来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白杨》时,我问学生:“请大家仔细观察画面,说说自己眼中的白杨。”很多学生都说白杨的树型优美,高大挺秀。这时一个学生说:“白杨一定在埋怨老天爷不公,把它安排在这样一个鬼地方。它哭得脸色 (树干)发白,愁得脸上布满了深深浅浅的皱纹。”听了这个学生的发言,我立刻弯下腰,抚摸着这个孩子的头说:“你观察得真仔细,一下子就抓住了白杨的树干白、有裂沟这个特点。但是你看,现在这棵白杨树已经不哭了,它已经认识到埋怨、哭泣是于事无补的,甚至会成为风沙嘲笑的对象!瞧!它勇敢地抬起了头,伸直了手臂,与兄弟们一起搏击风沙,守卫边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没有谁规定对“白杨家族”的评价必须是众口一词,但这位孩子的回答显然冲淡了课堂的主题,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语文课程的重要维度相悖。日常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学生认识有偏颇的情况。由于孩子们的认识水平有限,再加上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家庭背景不同,出现上面的认识也是很正常的。这时候,课堂及时评价还停留在表扬、鼓励的层面上是不行的。此时,教师及时的课堂导向性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要实施有效的课堂及时评价,教师就要有睿智的思想和敏锐的目光,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结果看过程,从过 …… 此处隐藏:640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