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得真好!这两种解释都是可以的,没有统一的规定。如果你们问老师倾向于哪一种的话,我会不选取书中的解释,而选用“精神困倦”这个义项。
黄立:文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我们都知道松柏是四季常青的,怎么会凋谢呢?
师:谁来给黄立一个好的解释呢?(没有人回答)我也觉得有点不理解,这是一个生物学的问题,可能孔老先生说这句话时并没有仔细斟酌。不过,大家说一说,孔子在此是为了写松柏,还是通过松柏阐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呢?
生:(齐答)阐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师:什么道理?
鲍迪:要适应环境,要坚强。
陈瑶:在生活中要经得起各种挫折的考验。
师:都不错。只要大家领悟了孔子告诉我们的深刻道理,我们就不去追究他老人家言语上的小问题了,好吗?
(学生笑。)
黄哲:“吾日三省吾身”中“三”在书中注解中的意思是“多次”,我们认为就是“三件事”的意思,因为后面刚好说了三件事。
师:黄哲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同学们认为哪个更好?
(讨论30秒。)
许蜀:我认为“多次”好。因为人每天反省的绝不会是同样的问题,而且也不会每天刚好三个问题。
(多数学生同意许蜀的意见。)
师:许蜀的意见确实有说服力。其实,黄哲的意见也不能说是错的,因为这个地方连专家也有不同的意见,你们都有专家的眼光了!这样吧,我们干脆来讨论一下这个“三”,你知道哪些词语中的“三”是虚指而不表示确定的“三”吗?
鲁阳:“举一反三”中的“三”是“多”的意思。
黄诗琪:“三番五次”中的“三”也有“多”的意思。
孙雯禹:“三言两语”中的“三”有“少”的意思。
鲁君:第六则中“三人行”中的“三”就是“几个”的意思。
师:同学们真不错。哪个组对课文还有疑问的,请提出来。
郑薇:我们不懂“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向经纬:这句话的意思是“那大概是‘恕’了,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郑薇:“恕”是什么?
向经纬:就是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仁爱待人。
刘小娣:“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是什么意思?
鲁君:意思是“见不到贤能的人就自己在家中自我反省”。
(学生笑。)
师:大家不要笑,鲁君提出的观点很新鲜吗。
杨书玮:看见不贤的人,就要指出他的缺点,提醒他自我反省。
林姗姗:我认为是“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身上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
师:大家说谁讲得更好一些?(绝大多数同意林姗姗的意见)那我少数服从多数,也觉得林姗姗更有道理一些。还有疑问吗?(无学生再问)
师:真的都懂了吗?我们来互相考一考。每个小组有一次向其他小组提问的机会,问的内容可以是某个字词的意思,也可是句则的含义。
(小组轮流发问,学生的回答都能过关,看来,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比较透彻了。)
师:既然大家都理解了,那现在读课文应该更有韵味了。男女生轮读一遍,我看大家有进步没有。(男女生轮读课文)
师:男生女生读得都有进步。导语中说本课有的论求知态度,有的论求知方法,有的论修身做人。请同学们归纳一下,等会儿用“论 的句子有 ”说话。
(先学生自己归纳,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过程略。)
师:孔子是圣人,他的话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性,但他毕竟是两千多年前的人,他的观点也不是无懈可击的。请大家针对文中的观点思考:有没有你不同意的观点 ?为什么?请你挑战圣人。
(学生思索,小组交流,最后举手在全班发言。)
周能能:我不赞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说法。假如有一个见义勇为的人被歹徒刺中数刀,而旁观者纷纷躲避,无人帮助他,有的甚至还说他多管闲事,惹祸上身,他无法忍受人们的冷漠,发怒了,难道我们就因此而否认他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
师:说得有理有据,很有力度,如果孔子在世,面对你的质问,也会三思的。
李思:我觉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太对。我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为什么就不能送给别人呢 ?例如,我有个很贵重的玩具,但我不喜欢了,送给别人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啊。
许蜀:我不同意李思的意见。他根据字面理解很浅,孔子这里的意思是教育人们要相互体谅。
杨滕飞:我也不同意李思的意见。举个例子说吧,我刚想欺负一个残疾同学的时候,这时我想:假如我也是残疾人,有人欺负我,我会是一种什么心情呢 ?我肯定会很伤心,无法接受。既然如此,我为什么要把这种伤心带给别人呢?这才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师:杨滕飞讲得挺有道理,通俗易懂。
杨滕飞:我还没说完,实际上我也不完全同意孔子的观点。对待邪恶歹徒,那就不一定 …… 此处隐藏:1212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