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设目标】
1、在本节课的学习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师生共同搜集有关中国国际救援队的资料,通过资料搜集,拓展延伸,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我国人民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对其他国家人民的帮助。
【教学重难点】
体会阿尔及利亚人民对中国国际救援队感激的原因。
【教学准备】
幻灯片。
【教学设计】
一、看图揭题,导入新课
1、(出示中国国际救援队的图片)同学们能不能结合课前收集到的资料,用自己的话介绍。
2、小结过渡:
创立不久,年轻的中国国际救援队圆满地完成了任务,赢得了荣誉。也得到了普遍的赞誉──“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生齐读)
3、中国国际救援队到底“棒”在哪呢?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亲自目睹中国国际救援队的杰出表现吧!
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通
1、首先请同学们认真地读课文,这一次读时要做到读准字音、读通顺语句。
2、检查反馈:
随机点拨。(里氏6.2级地震释放了相当于16颗原子弹的能量。)
三、再读课文,自主探究
1、那么我们的中国国际救援队棒在哪里呢?就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相关的语句,然后在小组内解决问题。
2、小组讨论。
3、交流反馈:
⑴ 体会救援队的“真棒”:
他们一下车,就迅速投入救援工作。有的队员用声波探测仪仔细地搜索着每一条缝隙,细心地捕捉着废墟发出的声音,有的队员操作液压钳,剪断纵横交错的一根根钢筋,搜寻着压在废墟下的幸存着……
① 自由读,划出队员们怎么做的相关词语。
② 进入情境体会队员们为什么这样做?他们在想什么?
当队员用声波探测仪仔细地搜索着每一条缝隙的时候,他在想 。
当队员细心地捕捉着废墟发出的声音的时候,他在想 。
当……的时候,他们在想 。
③ 联系当时环境再一次感受。
幻灯出示句子,学生读,谈感受。
当时气温高达34摄氏度,队员们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汗水把衣服浸透了。
空气中弥漫着尸体腐烂后散发的臭气。倒塌后的房屋大都呈“叠饼状”,加上余震还在不断发生。
④ 回读:
“他们一下车,就迅速投入救援工作。有的队员用声波探测仪仔细地搜索着每一条缝隙,细心地捕捉着废墟发出的声音,有的队员操作液压钳,剪断纵横交错的一根根钢筋,搜寻着压在废墟下的幸存着……”
⑤ 幻灯出示国际救援队救灾的有关图片:
引:面对这样的国际救援队,你想说些什么吗?生自由发表感受。
千言万语化作一句由衷的话:“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生读课题。
他们一下飞机就赶往受灾最严重的布迈尔代斯。
生自由读──谈感受──齐读。
⑵ 感受搜索犬的“超强”:
① 引:真棒,不仅表现在这些普通队员的身上,连搜索犬──一个国际救援队的特殊队员“超强”,也表现得让人交口称赞。自由读读课文,想想它有哪些不俗表现。
② 生默读课文第四段,划出相关句子。
③ 同桌练说故事大概。
④ 推荐代表说。
四、引读最后一段、升华感情
1、引读最后一段:
从“圆满完成任务”“载誉返回”等词体会“棒”!
5月29日,中国国际救援队圆满完成了。(生接)
2、这是中国国际救援队第一次在国际社会亮相的短短一周时间,便成效斐然,以出色的表现而博得“满堂彩”。幻灯出示:
联合国官员托马斯说:“中国国际救援队的反应是难以想象的、超常规的。”
阿方政府、媒体和灾区居民对中国国际救援队表达了深深的感激之情,他们说:“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中国人民来帮助我们,中国人民是阿尔及利亚人民最好的朋友,我们感谢你们”。
五、主题阅读,拓展延伸
1、引:
中国国际救援队不仅帮助了啊尔及利亚,并载誉而归。此后,多次参加国际救援任务,深受好评。让我们来看看:
2003年月日12月26日当地时间凌晨5点燃8分,(北京时间9点分)伊朗东南部克尔曼省巴姆古城地区当天早晨发生的里氏6.3级地震已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伊朗内政部发表声明,呼吁国际社会向伊朗提供紧急援助。北京时间2003年12月27日夜23点50分,中国国际救援队抵达伊朗科尔曼省省会科尔曼市,这里距离地震中心巴姆市的直线距离只有180公里。中国国际救援队是第一支到达伊朗地震灾区的亚洲救援队。
一到巴姆市灾区,中国国际救援队顾不上休息,就展开了紧张的搜救工作 12月28日夜,中国救援队在进行了1天的搜救行动之后,才开始搭建营地。12月29日,在搜救过程中,搜索犬作为特殊的“队员&r …… 此处隐藏:370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