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堂古文课。
这是一堂以诵读作为唯一学习手段和学习形式的古文课。
这是一堂没有教师的讲解而希望通过诵读来达到所有教学目标的古文课。
我们的课题是《岳阳楼记》。
这篇文章我已经执教过好几次了,而这一次,是最有悬念和最让我期待的。
期待的不仅是我和我的学生,还有济济一堂的听课老师和外国专家。
期待爆发,期待共鸣,期待跨越……
我们的学习是从著名朗诵家童自容先生的录音朗诵《岳阳楼记》开始的。
童先生的朗诵整整持续了十二分钟。教室里寂然无声,音乐深沉回响,朗诵高潮迭起。我们似乎见到了童先生站在舞台上,慷慨悲壮,长衫飘飘。
音乐结束好一会儿了,我才缓缓地问:孩子们,听了童老师朗诵,你的心情怎么样?童老师在朗诵的处理上哪些地方给了你启示?
如此美轮美奂的诵读,孩子们怎么会没有话说?教室里的手举起了一片,没有举手的孩子眼睛中也亮晶晶的。
谷雨说,童老师读得我的心中沉甸甸的,但又是回肠荡气的。童老师开头第一段完全是用平淡的说话的口吻来读的,这样就为他后来情感高潮的到来蓄了势。每一段文字童老师的处理都不一样,情感轻重缓急和语气抑扬顿挫的变化丰富而自然。我们心啊时而在波谷,时而在峰顶,真是经历了万水千山啊!
何语婷说,没有想到就是两个“登斯楼也”,童老师也处理得完全不同。第三段他读得异常缓慢,读出了步履的沉重和迟疑,读出了“忧馋畏讥,感极而悲”的沉痛。而第四段他读得明快欢乐,读出了步履的轻盈而舒展,读出了“宠辱偕忘,其喜洋洋者矣”的乐观和自得。我说,你也学学如何?何语婷果真来一对比朗读赢得了满堂喝彩。
刘宏达说如果我们来处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是一定要把他作为高潮来处理的,两句都要读得重,而且后一句要比前一句更重。可是童老师的处理很耐人寻味,“先天下之忧而忧”他读得气壮山河,而“后天下之乐而乐”却越读越轻,渐至无声。这是为什么呢?刘宏达的发现引发了同学们激烈的争论。最后大家终于理解:这种处理照应了前文的“进亦忧,退亦忧”,强调了范仲淹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之“忧”,这样读正可以读出范仲淹的喜忧价值取向。这种设计,可以引导听者对文本进行深入的涵咏和挖掘。创造性的朗读就是对文本创造性地演绎啊!
最让人难忘的是陈熙之的发言。她说,本来结尾只有一个“吾谁与归”,但童老师读了两次,一次读得语调很轻但语气很沉痛,而第二次却读得高亢悲壮,撼人心魄。她说她认为这个地方是全文处理得最精妙的地方。第一次轻读,是沉思的范仲淹在寻寻觅觅喃喃自语叩问心灵。而第二次却是激愤的范仲淹在问天问地,在茫茫宇宙之中寻找自己的志同道合者。以这种声竭力嘶的方式来读,入木三分地表现出了作者的孤独痛苦和坚决。小姑娘边分析边仿读,仿得惟妙惟肖激情洋溢,让教室里的每一个人无不动容。
伍勇俊谈的是重音的处理,牛晓模仿的是语气的对比,高洁强调了拖音的应用,杨羚箐分析了音乐的呼应。最难忘的是何语婷还谈到了童老师好几处处理得不够好的地方……同学们神采焕发,侃侃而谈,手舞足蹈,倾情模仿。我惊讶地发现,没有了细致的点拨,没有了冗长的讲解,孩子们却更加入情入境了。童老师的诵读推开了他们情感的心门,闪亮了他们智慧的双眼。在对朗诵的品头论足之中,我们发现我们的心灵登上了壮丽的岳阳楼,并渐登渐高,从仰视范仲淹到走进他的内心世界。我们的眼前真是“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了。
当教室里的气氛日趋热烈,跃跃欲试的火搅动了大家的心时,我趁势发出号召:同学们,朗诵本就是一项创造性极强的活动。童先生有自己的处理,我们也肯定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我们自己的设计和处理。来,让咱们找出最喜欢的段落或者句子设计朗诵展示才华。
教室里出现了短暂的沉默。我感受到了孩子们的犹豫。童老师朗诵的起点是太高了,这种表演性的舞台朗诵毕竟和平时的朗诵不一样。孩子毕竟还是孩子,他们担忧自己的普通话不够标准,担忧自己的设计太平庸……我理解这种沉默。
但沉默仅仅只是短暂的,蒋云淞第一个举起了手。
蒋云淞不算班上朗诵最好的孩子,甚至一直是很腼腆内向的孩子,他的带头便是一种无声的号召。他的声音是低沉的,情感的处理还很稚嫩,但可以听得出他在努力地寻找一种感觉营造一种气氛。从孩子蹙起的眉峰上我读到了他对朗诵本质的执着靠近。掌声雷动。孩子们的诵读热情被这个内向的孩子不同寻常的表现激发了。
以后的一切便是风起云涌精彩纷呈了。
我几乎没有时间说话,也没有机会说话,孩子们一个个踊跃地举手站起,用属于自己的声音演绎着对《岳阳楼记》的理解。刘宏达的速度快了些,但他的抑扬顿挫 …… 此处隐藏:1147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