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懂得“光听不想是不行的,还要勇于试一试。”
师:那么,怎样才能了解河水的深浅呢?
(1)要想
出示:妈妈说:“河水到底是深还是浅呢?你仔细想过他们的话吗?”小马低下了头,说:“我……我没想过。”
师:小马低下了头,为什么?
生1:他没把麦子送到磨坊。
师:没完成任务,小马惭愧了。那他没想过什么?
生2:他没仔细想过老牛和松鼠的话。
师:这样行吗?(不对)
师:是啊,光听不想是不行的,小马意识到自己错了,所以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连说话都吞吞吐吐了。谁来读一读,让我们感觉到小马知错了。
生吞吞吐吐读小马的话。
(2)要试
师:妈妈不仅告诉小马要仔细想想别人的话;还告诉他(引读)——你去试一试,就会明白了。
(3)尝试
师:试一试,真的就会明白吗?
(出示第6小节)一生读。
师:“试着往前趟”是怎样的?谁给我们表演一下?
请出一名大胆举手的学生。
师:其他同学,现在你们可就是小导演了,能给小演员提点建议吗?说说表演的时候要注意点什么?让她能表演得更好!
生沉默。
师:(对表演的学生说)看来导演们是想考验你呢?敢接受挑战吗?
生:敢!
生表演“试着往前趟”
师:(指着小河的方向,突然大叫)河中央的水流得好快啊!
生更加小心翼翼,一步一步,慢慢往前挪!终于过了河。
师:这匹小马不仅勇敢,而且做事还很谨慎呢!
(3)深想
师:虽然“小马试着往前趟”的过程,课文中没写出来,用了一个省略号,但是,我们小朋友把这个省略的过程演得活灵活现,表扬她。
生由衷掌声。
【教后反思:通过表演,将小马试着趟过河的过程加以补白,学生懂得省略号的作用,同时渗透做事不仅要有试一试的勇气,在尝试的过程中还要谨慎行事,不能鲁莽的思想。】
师:(面对表演学生)小马,小马,你发现什么了?
生:我发现河水并不深。
师:和老牛说的一样浅吗?
生:不是的,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
师:(面对表演学生)这是为什么呢?你想过吗?
生:我长得比老牛矮,又比松鼠高。
师:(师生共同揭示原因,同时板画:小河,板书:不深不浅)老牛长得高大,水刚没小腿,所以觉得水很——(生齐)浅;松鼠长得矮小——(在师板画河水过程时,生齐叫)河水没过松鼠头顶了,所以觉得水——(生齐)深;小马既没有老牛高大,也没有松鼠矮小,所以他觉得——(生齐)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
(4)想象
师:这一次,小马终于(引读)——顺利地过了河,把麦子送到了磨坊。
师:完成了任务,小马该多高兴啊!猜一猜,小马从磨坊回来后,会对妈妈说什么?
生1:妈妈,妈妈,我终于把麦子送到磨坊了。
师:我的小马多能干啊!
生2:妈妈,妈妈我明白了,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
师追问:能明白这个道理,多亏了谁啊?
生2补充:谢谢你妈妈,听了你的话,我去试一试,终于明白了。
3.记住妈妈的话
师:妈妈说的话,多有道理啊!小马记住了,让我们也牢牢记住这句话吧!生齐读妈妈的话。
【教后反思:一千遍的叮咛,不如让学生自己身临其境去体会,这样的思考来自内心,对学生的影响也更长久。】
三、交流体悟
师:学了这篇课文,谁能说说,小马、老马、老牛、松鼠,你最喜欢谁呢?
生1:我最喜欢小马,他终于把麦子送到了磨坊。
师:小马敢于试一试,顺利过了河,把麦子送到磨坊,这样的小马难怪我们会喜欢?
生2:我最喜欢老马,多亏她,小马才把麦子送到磨坊的。
师:妈妈懂的道理真多,她能教导小马,让小马顺利完成任务。这样的老马我们怎能不喜欢?
【教后反思:教完此处,发现孩子们普遍喜欢小马和老马,对松鼠和老牛则反应淡漠。虽说对于人物形象的的品读,仁者见仁,不可能做到平均用力,且松鼠和老牛形象也非本课重点,但松鼠和老牛的形象竟未能在孩子们的脑海中留下印象,说明此课语言文字挖掘尚有欠缺,若能抓住表现松鼠形象的“大叫”“认真”来进一步感悟松鼠发自内心的焦急、担忧,及以事实说话的认真劲儿,松鼠的形象应该会逐步丰满起来。】
四、角色再现
师:如果能通过朗读,把这种喜爱之情读出来,把当时的情景再现出来就更棒了。
四生分读小马、老马、老牛、松鼠的话,其他学生和师读旁白。
师:刚才的对话精彩吗?其实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能读得这样精彩,下课后,找到好朋友一起去试一试,就会知道了。
【教后反思:分角色朗读给学生搭建了自我展示的平台,同时也让学生得以完整品味文本,体会语言艺术,感悟人物形象,领悟文章内涵。】
五、古诗拓展
师:最后送大家一句话,这句话也同样告诉了我们试一试的重要:
出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 此处隐藏:37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