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想
学习阅读电影剧本,初步学习影视评论的写作,培养学生欣赏电影的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预习
组织学生观看电影。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迅速默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看看课文中描述的场景有哪些?并选择你最感兴趣的那个场景描述出来。
三、阅读下面这个资料,初步评论人物的形象的意义。
1.学生先阅读课文中有关张春花的内容,然后播放电影《一个都不能少》中与课文有关的片段。要求学生在观看时,注意将课文中描述的内容与电影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比较。
2.学生讨论这个人物的形象意义
提问:你认为,张春花是一个合格的教师吗?
明确: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不相同的。俗话说:“艺高为师,德高为范”。从“艺”的角度而言,张春花毕竟仅仅具有小学毕业的文化程度,对于所传授的知识、教书育人的基本技能一无所通。从这个角度而言,谈不上是一个合格的教师。从“德’,的角度出发,张春花则是一个极其负责的教师,为了“一个都不能少”,不惜辛苦饥饿,独自进城找李望水,三天三夜而无所怨言。从这个角度而言,张春花是一个合格的教师。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鼓励创新思维,只要合理即可。其他相关问题请参照“教学设计(A)”。
4.根据课文谈谈你的理解:对“一个都不能少”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明确:思考的深度不同,对这句话的理解会有深有浅。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在考虑时,要由课内内容延伸到课外。
四、学习评论影片内容
1.教师印发关于评论《一个都不能少》的两篇评论文章。学生快速阅读。
评论一:
当魏敏芝的巨幅照片贴满了大街小巷,她那张仰向天空的脸就不可避免地与解海龙数
年前拍的照片叠合在一起,人们的记忆是容不得老谋子辩白的。有一段日子,随手在街头买一份报纸,都会看到一个睁大了眼睛的女孩,她那发亮的瞳孔非常适合于一种事先或者事后赋予的诠释。解海龙的幸福日子结束得快,几年前他在杭州以一万元的价格拍卖他那架过度磨损的尼康玛特相机时,那些业已定格的山村孩子就不再与他有关——老谋子在这个年月出场,实在有些不合时宜。
“(这是一部)很平实、传统、司空见惯甚至非常老套的电影。”他自己这样说,但并没有半点往自己脸上抹黑的意思,相反地,他希望人家都能看出其中的“真切”和“力量”。
然而恰恰是“真切”两字损害了这部片子。从头到尾,一只不加任何修饰的镜头重复了许多《秋菊打官司》中的抓拍技巧,许多地方导演和器械的影响都减弱到了微乎其微的程度,生活的一个局部几乎是按原样复制到了银幕上。但这样一来,“力量”就被削弱了。艺术之所以具有感染力,也正由于它含有高于生活的一些东西。拿沈从文先生的小说作个例子,比如《丈夫》,一个丈夫到城里来,他看到了什么——这个丈夫是被作者选中的,投射着沈先生强烈的主观性,而不是直接照搬的结果。如果把整个生活都摄下来,就仿佛拿着一支话筒在街头录音,录到的什么都有:汽车的噪音、人群的嘈杂音,而主体声音却暗淡了下去。
深究下去,问题应该出在剧本上。作为主角的魏敏芝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她占据了电影中几乎每一个画面,却并没有抓住观众的心,这是因为人物的命运里始终没有出现一个“焦点”。许多真实、弥散的东西分散了主题,尤其在电影的后半部分,当电视台那位苍白的播音员开始介入,导演的主观作用便变得十分暧昧起来。社会的“关心”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情节可以含糊,但视角却含糊不得。虚伪的东西在最标准的镜头下还是虚伪。
这真实的片子还是使不少人激动起来,一位中年妇人把预备存入银行的大笔金钱捐给’了“希望工程”,一个三十岁的年轻人对着宣传车的窗口倾囊而出。我不知道这是不是老谋子的“歪打正着”——如果是这样,又如何解释一些低调子的民乐录音出现在情节中“催人泪下”的地方?(这应该是这部电影最大的败笔。)
若干年前,当观众开始参与到荧屏中去时,许多三流以下的“智力竞赛”节目便开始蜂拥而来。现在让“群众演员”走上银幕,或许会是另外一回事——电影的天空从此辽阔起来?
评论二:
张艺谋新片《一个都不能少》最动人处,是片中人物的精神境界及真挚感情,具有极强净化心灵的力量。
编导以一个贯穿性道具——粉笔,作为展示人物思想、情感活动的载体,可谓匠心独运。高老师虽在影片开始不久就离开了他放心不下的水泉小学,但藉着粉笔,他的形象却贯穿全片。他向代课的魏敏芝交待工作,便从数粉笔开始,他循循叮嘱她:字不要写太大,以免浪费粉笔;又不要写太小,怕学生看不见。几个月拿不到工资,他却毫无怨言,一个 …… 此处隐藏:920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