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家都赞成可以把“狼”看作险恶的自然环境与自然力量的一种隐喻时,有学生提出反对意见。
生:可是你们不认为,“病狼”的意志力也很顽强吗?它不也是热爱生命的吗?
师:那我们是否可以从把自我感悟和作者意图相结合,思考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1:我觉得不仅是人类“热爱生命”,所有的生命都“热爱生命”!狼一路上都在挣扎,它极度衰弱,随时都可能丢掉生命,被其它动物吃掉。可它也渴望活下来,从这点看,它也和主人公一样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生2:在作者笔下,狼和人互相威胁,可是没有了这种威胁,哪有走出绝境的力量,他们都是热爱生命的!他们互相推动对方尽全力求生。如果我们狭隘地认为病狼是险恶的自然环境与自然力量的一种隐喻的话,那就是狭隘地领会作者的意图了。
师:确实,病狼一路紧跟主人公,不肯放弃,它也与人一样明白,只有获取对方的生命它才能活下去。应该说在作者眼中,无论是“这个人”,还是“病狼”都是生灵,都是伟大的生命。由此我们才能真正品味出“热爱生命”的深层意义:敬畏、热爱和善待所有生命!
教学反思:
一、以前教学《热爱生命》时,将整体感知设置为速读课文、概括小说故事情节,发现学生很快就能概括出来,学生没有什么热情。这正犯了课堂教学“你讲的我都懂”的大忌。现在上此课时,将此环节调整为谈自己对生命的感悟,由于结合了自身体验,不仅营造了氛围,同时与结束部分的思考自身生活相呼应,启发学生要在阅读中认识自我、关注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心灵成长,自然地贯穿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二、语文新课标提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如何才能让学生不仅对主人公的经历感同身受,还能引发出更多的感悟呢?我认为要立足于语文课的根本——语言表达,即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通过语言表达和文章特点等方面来领会。 在品味赏析环节中,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揣摩品味文章的具体描述,随着与课文内容的近距离“接触”与领悟,不自觉地移情换位,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不同的学生由于各自的生活经历不同,理解不同,欣赏的角度不同,对课文的理解自然会有所不同,教师采用自主探究的方式,只要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就予以充分肯定,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真正的阅读是建立在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的基础上的,虽然我们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但确实不能把课堂上出现的每一个“意外”都“引导”入“正途”,也不能一味迁就认同,对任何答案都以简单的一句“言之有理”作为评价。当课堂上出现分歧时,用导入正途法会打消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一味迁就认同也会使学生感觉正确答案就是正确答案,提出再多的想法也只能是说说而已,这两种做法都是虚假的课堂民主。当学生提出“病狼”的表现也是热爱自己的生命的时候,教师在措手不及之时不忘了引导学生就“生命”和文章的主旨深入探究“病狼”的形象意义,不仅为自己变换教学内容和思路赢得了时间,也使得学生换一个角度、兴味盎然的探究文本的深刻内涵。有兴趣、有新意的阅读探究更有助于学生的心灵成长,这样的阅读才回归了阅读的本质。
以上内容来自热爱生命教学实录及反思。希望能帮助教师朋友们较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小编祝大家学习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