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乡愁教学实录片段赏析(乡愁教学实录片段分析)(2)

时间:2025-07-08   来源:未知    
字号:

生:我的感觉是“后来啊”,把人的情绪和思维拉得很远很远了,突然在最后一节来一个“而现在”,思路也就突然凝固了。

师:你们的感觉很有意思。到底是什么突然定格突然凝固了?需要定格和凝固吗?

生:最后一节是情绪的高潮,需要定格,需要凝固。

生:如果说“后来啊”把情感拉得很长很长了,最后一节猛一用“而现在”一收,就把诗人最深的一种乡愁——祖国情民族恨推到了读者面前。

师:你的意思是这就像电影中的——

生:大特写。

生:而如果用“老年后”,因为语言形式和前边完全一样没有变化,那么情感也就是一根直线,没有形成起伏,这也就不能凸现全诗情感的高潮。

师:大家的意思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些变幻了形式出现的时间词语,一起连缀成了一根变化有致的情感线索,它牵引着读者去体会诗人坎坷的一生和复杂的思绪。因为语言形式的变化,诗人的情感就呈现出了跌宕之势,诗人感情的高潮就被“宕”出来了,就被烘托出来了。非常佩服大家很有个性的解读。现在,让我们再次朗诵第三节和第四节,读出情绪的跌宕和高潮。(生齐读)

精彩来于细读

陈旭华

这是一堂相当精彩的诗歌教学实录。

教师紧紧抓住诗歌意象与语言这两个核心要素,通过对比品味,引领学生体悟这首诗歌的深刻与厚重,读出了诗情,读出了新意,更是读出了“语文”。

整堂课,王老师紧紧抓住“体悟”与“诵读”两个环节。促进师生互动,共同走进文本的语言深处。正是因为有了师生对文本的深入细读,才有了对文本的深层的“发现”。

例如“‘轻’与‘重’”这一环节,学生的发现可以说让人惊叹,能从“这头那头,里头外头”中的一个“头”字,品出一种遥远与厚重。正如夏丐尊先生所言:“文本细读引发一种对语言的敏感。”

在“‘新’与‘旧’”的环节中,王老师请学生选择比较新奇的意象来写《乡愁》,学生选择了“电话”“e—mail”“天气预报”等。这些意象的选取充分体现了学生对文本的发现,对自我的发现,尤其是“天气预报”这一意象,初看令人愕然,细细一品。发现颇为耐人寻味,可能比其他几个意象有着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和更为丰富的意蕴。

总之,诗歌教学,必须通过文本语言深入诗的灵魂,在教学中最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想象活动。一旦学生的感情体验被激发,想象空间被扩展。教学就能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

以上内容来自乡愁教学实录片段赏析。希望能帮助教师朋友们较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小编祝大家学习愉快!

乡愁教学实录片段赏析(乡愁教学实录片段分析)(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
二维码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出现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协助您处理。
× 常见问题(客服时间:周一到周五 9: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