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沿着文章的“内结构”的分析和社会背景的介绍,细致陈述一下“作者:朱自清先生。这也符合传统的文学批评:知人论世。
最后,为了能使学生获取迁移能力,必须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角色:“读者”。因此,而使他们能够掌握类似的散文的分析,这也是这篇文章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也就是我所说的“理性分析”,并就此带他们了解散文的特点:
尤其是“文眼”的处理,因为,它统率着散文的“形和神”。当然散文中的潜台词的理解也是散文的一个重点、难点。这需要学生注意自己对语文知识的积累,这样才可以领悟作者的潜台词。另外,由这篇散文的学习我们也知道文章必须从它的自身的特点去分析它,这样,才有可能正确、合理的鉴赏它。通过教师的这种好像“拔高”一点的理论指导,不仅可以鼓励学生对文章作一些理性分析,拓展他们的思维,也可以在他们作文时能借鉴到许多合理的成分。
当然,一篇文章的单纯的教学也远远不能说明什么,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一直注意文学理论课在教学中的运用,只是有时需要变更一下方式,但总的板块还是围绕:“作品、世界、作家、读者”四个方面。而且,作品的分析还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在做文教学中又是如何贯彻的呢?特级教师蔡剑秋说:“在作文教学中,你首先得去鼓励学生写,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然后引导学生阅读他们自己的作品,最后修改他们自己的作品,如此循环……让学生在从“作者”到“读者”的角色转换中,知己知彼,从而真正完成一次作文过程。由此,我深受启发,在教学每一篇文章的时候,无论小说、散文,还是戏剧、诗歌,在细致引导学生感性感知和理性分析作家、作品、世界后,我总是要求学生首先清楚自己的角色:读者。这样才会有利于学生认真鉴赏别人的作品,从而从赏析别人的作品达到引导自己的作文写作。也许有人会说:“这时间单的摹仿……其实,这才
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这样总比从写作教学一开始就大谈特谈晦涩,深奥的创作理论,而毫无现实指导意义的作文教学要强。毕竟学生可以在教学后知道做什么?该怎么做?并且我从不怀疑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汲取如此多的世界文坛巨匠的文学素养后,学生总能“创作”出一些颇具欣赏性的文章。由“赏”导“作”,切实可行。例如:由“诚信”而引出的类似的主题:表现人的高尚的心灵和崇高的品质的文章,仅以高中“人教版”第三册为例,有许多的文章值得一读:《我爱这土地》、《致大海》、《秦风·无衣》、《我愿意是急流》、《离骚》、《白马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巴尔扎克葬词》、《我为何而生》、《陈情表》……于是,大量的创作素材由此诞生了,我总是不停的鼓励学生,学习他们,占有他们,借鉴他们。长期坚持下来,学生有时会把作文成功的理论偷偷的告诉我:作文水平来自于平时学习时对作品、作者、世界的鉴赏以及读者身份的坚持不懈,功到自然成。
我一直把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概括为:从文艺课的要求出发,需要我以文学史为“经”,以文学理论课和文学批评结合为“纬”,力图使学生有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从而培养学生把对祖国与母语热爱的理解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层面。而每一篇课文和作文的学习则是构建这个大厦的具体血肉,同时,也是构成学生对母语产生情感的重要因素。文学理论课正是通过自身的这种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特点,非常适合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因此,我毫不迟疑的认为:文学理论课——高中语文教学未来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