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通过读书,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积累一些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
3、启发学生遇到问题时,开动脑筋想办法,养成积极动脑的良好品格。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
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并从中受到启示。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一、揭题走近人物
1、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新朋友,他是谁呢?(板书课题,让学生跟主人公打打招呼,产生亲近感,并从中认识生字“司”)
2、司马光自我介绍:我是古时候的宋朝人,姓司马,名光,比你们早出生几百年呢!
⑴ 听了他的自我介绍,你知道了什么?(相机指导了解复姓,理解“古时候”)
⑵ 把写这个意思的句子读读。(出示第一自然段)
⑶ 对司马光你还想知道些什么?(鼓励质疑,梳理问题,板书:事?人?)
3、司马光生活在古代,他不能来和我们见面,如果我们想要认识他,和他交上朋友,可以从读懂课文开始。
二、初读观察人物
1、自读课文:边看插图边读课文,要读准字音。多读几遍,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2、同桌交流会认的生字,挑自己喜欢的自然段相互读读评评。
三、朗读感悟人物
1、我们读了几遍课文,应该逐渐开始认识司马光小朋友了。看图,这里谁是司马光?你是怎样认出他的?
2、说说在课文里司马光做了什么事?(先同桌小声交流,再全班交流)
△ 和同伴玩:出示:有一回,他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机动)
△ 砸缸救人(重点):出示第五自然段
⑴ 自己读读,根据句子的意思你会做做动作吗?
⑵ 讨论:你学着司马光做了什么动作?(师走到学生群中,询问了解学情)
⑶ 情景感悟:请一学生上台做做。
① 你做这样的动作想说“砸”是什么意思?其余学生再作补充。
② 通过朗读体会,让学生提建议怎样把砸这个动作做得再好些。(如要举双手,要对准了,要用力等)
⑷ 司马光这样用力砸,想干什么?(想砸缸──想救人)
① 引入学习第3自然段,得出结论:这时候不救人,一件危险的事就要发生了。
② 指导读出担心、焦急的语气。
⑸ 司马光举起石头砸缸时,心里怎么样?对照别的小朋友的表现,说说怎样做是“慌”了?
① 结合学习第4自然段,了解哭的、叫的、喊的、跑的都是慌的表现。
② 想象一下,他们慌张的时候会一边哭一边喊些什么?
③ 读出他们慌的样子来。
⑹ 继续探寻司马光心理,他不喊不叫不慌,砸缸之前在想什么呢?
⑺ 小结:原来砸缸不是目的,救人才是目的。司马光的这口缸砸得好!
⑻ 了解结果,引读第6自然段。
⑼ 学着司马光的样子,把他遇事不慌、奋力救人的心情和样子读出来。
3、假如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怎样想,怎样做? (引导动脑筋想办法)
4、从他砸缸救人这件事上,你觉得他是怎样一个小朋友?想对他说什么话?
(把“会想办法”、“聪明”、“勇敢”等星送给他。)
四、延伸走进人物
由于司马光从小爱动脑筋,会想办法,所以后来他成了宋朝一位非常有名的人,几百年后我们也一直记得他。课后你们再去找一些有关司马光的故事读读,你会更加了解司马光。
【板书设计】
没有慌
司马光 举石头 砸缸 救人
想办法
《司马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通过读书,认识“司”、“假”、“缸” 3个生字,会写“别”、“到”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学习第一至三自然段,为后面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埋下伏笔。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第一至三自然段,为后面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埋下伏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题激趣
1.教师:小朋友,你知道老师姓什么吗?那你知道后面那位老师姓什么吗?(师回答)那你能向后面的老师介绍下你姓什么呢?我们的姓只有一个字,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个古时候的小朋友,他的姓和我们有些不同,他姓——司马(板书),像这样有两个字组成的姓我们把它叫作复姓。司马这个姓非常特别,马这个字我们早就学过了,那你能给“司”这个字找个朋友吗?他的名字叫“光”。(板书)谁愿意和他打个招呼呢?(叫几个学生。)让我们一齐来读读课题吧!(20.司马光)
2.教师:瞧,这个就是司马光,他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孩子呢?让我们读读课文,去认识一下他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把书本翻到85页,看看读书要求。
出示读文要求:
(1) 边看插图边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长句子。
(2) 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号。
2.教师:老师看到大家读课文的时候非常认真, …… 此处隐藏:1306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