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1927)
教学目的:
1. 文章气象与人格气象
2. 壮景与豪情之关系
3. 炼字
一、导入:
关于古典诗词:
1、 凝炼的语言,跳跃的时空,灵动精深的思想,婉转的旋律;
2、 尺幅之间,人生丰富气象;
3、 “诗是诗人对自己说话,被世人偷听了去”。
二、词作所体现的“词”的格式
1. 词的概念:从句式来看,叫“长短句”;从演唱来看,叫“曲子词”;从地位来看,叫“诗余”
2. 词牌:词的格式(字数、句数、曲调)
3. 标题:词的内容
4. 韵脚:ou
三、创作背景:
1. 时代变幻:1925,33岁,革命运动蓬勃发展,毛泽东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北伐战争,消灭北洋政府,即封建军阀的统治),国共两党统一战线,他前往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停留长沙,重游橘子洲。(整体形势:工农运动热情高涨,反帝反封运动如火如荼。)
2. 民族命运:走向何方?
3. 旧地重游:长沙是毛泽东青年时代学习、斗争的地方。
3min
(上节课我们对于词的概念、词牌是什么、如何分类这些内容了解了一遍,知道这首词大于91个字,属于长调,韵脚是ou。
还从特殊的时间节点,长沙作为毛泽东青年时代学习、斗争的地方,以及摆在诗人面前未知的民族命运这三部分,对这一课的创作背景做了详细了解。
今天,我们就正式走进文本。)
2min
首先,请大家开始第一遍快速默读,主要是总览一下全词,厘清
上下片。
第一遍,大家总览一下全词,厘清上下片。(很明显,谁主沉浮问句以上是上片;之后回忆的部分是下片。一是形式上有间隔,二是内容上有区分,上片在写景,下片在回忆,在抒情。好,明白了总体构造之后,我们再来细细地赏析一下这首词。)
三、文本细读之上片赏析(15min)
第二遍,文本细读
上片赏析:(请大家齐读一下上片,独立寒秋,起。 停顿几秒,好,大家音量上比较到位,情感上气势略显不足,没关系,我们多品味品味。)
提问:首先,请大家找出上片所使用的表现诗人行为的4个动词,把它们划出来。
并想象一下开篇展现出了怎样的诗人形象?
好,看一下大家都基本划对了,是立、看、怅、问四个动词。接下来就请你们带着自己对于毛泽东同志的想象,开始我们今天的学习之旅。
先来看第一个动词,立,因为和独组在一起,又是寒秋时节,难免给人一种孤独、落寞之感。站的地点是橘子洲头,面对的是奔流不息的湘江。所谓登高临水望远,这是文人雅士最喜欢的休闲活动,一般都会说点什么。那么作者是不是怀着一种情感上的孤独呢?从这里信息还不够齐全,我们再接着往下看。
第2个动词,看。看的是什么呢,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物生长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我每次看到这几句,都会想到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在形式上,他们是很相似的,都是选用了典型的意象,一气呵成,非常流畅地组合出来了想要表达的意境,神韵很到位。
整体感觉上的酣畅淋漓,离不开诗人的独具匠心。我们可以看到,从山、林,再到江、船,诗人的眼光是由远及近的。即,一个远眺,一个近观,形成对照。那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这一句,诗人的目光进行了怎样的移动呢?(停顿,等学生回答。)对,从高到低,高低的对照。提问:除了视角的对比外,同学们还能从这两句中看出哪些方面的对比来?
颜色对比,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是红与碧的对比,形成了强烈的视觉盛宴。
不仅如此,鹰击长空,需要非常迅猛的速度,这是力量的刚健;而鱼翔浅底,身姿摇曳,表现了自然的柔美与温和,这是刚与柔的对比。除此之外,前两小句的山、林再到流动的水、船,运动的鹰、鱼,也是一种静与动的对比。
这一幅湘江秋景图,只用了短短32字,却写活了视角的变动,写出了气势的宏大,表现出了层次丰富的美感,诗人的笔力我们是不得不佩服的。
接下来是第3个动词,怅,我们看一下课下注释,(念完之后),其实可以直接点,理解为感叹,即由前面眼中看到的世界而感慨宇宙的广阔。
“问”作为第四个动作,其实传统由来已久。屈原除了离骚,还著有《天问》,在里面他针对天地、自然、历史、社会、人生等发出了173问。这里诗人问的是这片如此美好的天地该由谁来主宰。到这里,我们发现,诗人心怀天下的气质就再也掩盖不住了。
学完以上我们来做个小结
四、小结
做个小结:
4个动作
(独)立
看(重点)
怅(感叹)
问(启下)
5组对比
(难点)
远、近(视角)
高、低(视角)
红、碧(颜色)
刚、柔(力量)
静、动 (生命)
上片:一片壮丽山河,一个有志青年,一个豪迈之问
四、 下片赏析:(解读名词 …… 此处隐藏:616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