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音量要适当:讲课不是喊口号,声音不宜过大,会给学生以声嘶力竭之感。如果声音太低又很难听清,导致影响教学效果。
(3)语言要精练:讲课要抓中心,不说废话和多余的话,给学生干净利索的感觉。
(4)洪课可以适时插入一些风趣、幽默的话,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3、与学生谈话:
(1)提前通知,有所准备。谈话最好提前与学生打招呼,让学生有一个思想准备,这既是一种礼貌,又是对学生的尊重。
(2)热情迎候,设置平等气氛。举止端正,行为有度。谈话时,语气要平和,要有耐心,不要高音量、不反唇相讥,应表现出良好的道德修养。
(3)分清场合,人情人理。老师的表情要与谈话对象、内容协调一致。在与学生进行谈话时,不要言过其实,故意夸大事实,也不应传播不利团结或道听途说的事情。
古往今来,人们认为“教师是文明礼仪的化身”。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最喜欢的教师,总是那些热情友好、文明礼貌、学识渊博,循循善诱的育人楷模。老师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以自己的言行举止、礼仪礼貌对学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对学生的言行举止发生作用。因此,老师要十分注意自己给学生留下的印象,要使自己从各方面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能够仿效的榜样。
一个人气质、自信、涵养往往从他的姿态中就能表现出来。作为塑造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老师,更要注意自己在各种场合的行为举止,做到大方、得体、自然、不虚假。在注重外在的衣着打扮之外,更要注重内在德行的修炼,做到自然适度,外在仪表与内在素质相一致。言行举止文雅。
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庄重文雅,语言可亲,进退有礼,仪容可观,执事谨敬,不仅受人尊敬,而且有助于进德修业,也蕴涵着一种对自己、对他人高度负责的精神。举止轻浮、高傲莫测,装腔作势,放肆说笑,喜怒无常,或愁眉苦脸,或大发雷霆等,都应从教师的言谈举止中彻底清除。
其次教师要注重教学礼仪。教师的大部分时间是与学生在课堂上共同度过的,因此在教育教学中要注意尊重学生,与学生互动时要使用文明语言。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暧,恶语伤人六月寒”,我们使用文明语言,不仅有助于思维、情绪的完善表达,还能使学生产生美感、亲切感,从而增师生之间的感情。
作为教师,我们要用礼仪观念滋润心灵,用礼仪准则规范言行,加强礼仪上的学习,只有不断进取,才能使自己在这方面有所进步和提升。
现在的很多年轻人不懂得敬重尊长。这是家庭教育的缺失,也是学校教育的缺失。
象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受的教育太严格,以致于轮到自己作家长了就对孩子无限度地放任。特别是现代的家庭教育专家在讲座中反复强调,不要束缚孩子,不要管得太严,要蹲下要与孩子说话,要和孩子交朋友等等。家庭教育专家讲得并不全面,现在的年轻家长又不去自己思考,就以为放任孩子就是最好的教育,只要跟孩子平等、交朋友就好,其实是没有尽到自己应尽的育人义务。
还有学校,素质教育提了这么些年,学生的素质真提升了吗?音、体、美、书法、礼仪课全开了,可是,我认为这并不是素质教育的全部,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还不到位。应试教育,学校关注分数,教师关注分数,家长也关注分数,分数便是孩子的一切。学校、家庭却忘了教育孩子做人的最基本的常识,忘了告诉孩子们怎样尊重师长,怎样与老师、同学相互尊重,和平相处。这是个问题。
现代家庭、学校教育提倡的,是遵循孩子成长规律,尊重孩子,这是没错的。错在,家长、老师没有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以平等、尊重的方式告诉他们该怎么做,怎样尊重年长的人,怎样注意生活中的文明礼仪细节。其实,他们没有在家庭中受过这样的教育,老师就应该补一下家庭教育的缺漏。心平气和地跟孩子们说了,他们大多是能做到的。
孩子们成长过程中一些事情是需要家长和老师教教育、嘱咐的。教育心理学上有“知、情、意、行”的说法。“知”是首要的,然后是习惯培养。对学生来说,礼仪课也是有的,但课堂上讲礼仪,只是停留在课堂上,停留在“知”上,学生学了却没有运用到生活中去,这也是文明礼仪教育的不足。
我自己上课也遇到这样的情形。上下课给学生鞠躬,很多学生却无动于衷;去学生宿舍检查,学生躺在床上看书机,自顾自地干自己的事情。我暗自记下学生的这些表现,再到上课的时候我就告诉他们,该怎样尊重师长、尊重他人。学生们很好,一说就记住了,再去宿舍检查时,学生就礼貌多了。学生上课回答问题会一下子站起来,凳子往后一推会出很大动静。我告诉他们,移动桌凳时要想到楼下教室里还有上课学生。要时时想到他人的存在等等。于是,学生们就注意了。所以,告知很重要。对于文明礼仪教育,我对“教育”二字的理解是,“教”是告诉他们怎样做,“育”就是培养习惯。
我很感动于我的学生,由于及时告知,他们真的很懂礼貌。我每一次上自习课时,学生都会快步跑过来,为我搬凳子;下课时帮我拿教具什么的。你能感 …… 此处隐藏:1405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