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体会诗的意境,模仿《天净沙·秋思》做一首小令。
板书设计
观沧海 曹操
诗句 内容 情感
叙事 东临碣石 观海地点和目的 兴味盎然,胜券在握
以观沧海
实写 水何澹澹, 总写大海景象 动荡变化的时局需要
山岛竦峙。总写山岛景象 一个主宰沉浮的伟人
树木丛生,特写山岛之景 勃勃生机
百草丰茂。突出欣欣向荣景象 乐观情怀
写景 秋风萧瑟,特写海面之景 席卷宇内,荡平诸侯。
洪波涌起。 突出惊涛拍岸景象 惊天动地
虚写 日月之行, 想象之景
若出其中;突出大海吞吐日月, 开阔胸襟,
星汉灿烂, 包蕴万千的景象一统中国的抱负
若出其里。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 漂泊无定
写景 离愁别绪
子规 不如归去
明月 陪伴友人 抒情 关怀、思念
主题:表达了朋友的关切和同情
次北固山下 王湾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低沉、缠绵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并不低沉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九种景物 渲染悲凉的气氛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直抒胸臆 道出天涯游子之悲
断肠人在天涯。
寓情于景,表现了长期流落异乡的人的悲哀
教后反思
教学目标:
1、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2、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3、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4、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理清了课文叙述的顺序及线索,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
2、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
图片欣赏:猫
2、作者简介
郑振铎(1898—1958)现代作家、学者、翻译家。福建省长乐县人,19底,与茅盾、叶圣陶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倡导者。曾创办我国最早的儿童刊物《儿童世界》,并主编《小说月报》。抗战时期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抗战胜利后,创办《民主周刊》,被国民党当局查禁。解放后历任中央文化部文物局局长、文化部副部长。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访问阿联酋,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他还是著名藏书家,逝世后,其家属将近十万册藏书全部献给国家。主要著作有: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桂公塘》,散文集《山中杂记》,专著《文学大纲》、《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通俗文学史》、《中国文学论集》、《俄国文学史略》等。有《郑振铎文集》。还有《猫》。
3、检查预习
字词辨析
怂恿(sngyng):鼓动别人去做。
蜷伏(quán):躯体伏卧。
诅骂(z):恶毒地谩骂;咒骂。
涩(sè):不光滑。
怅(chàng)然:不愉快的样子。
四、介绍写作背景
《猫》最初发表在1925年。在此之前郑振铎等人发起成立了文学创作团体——文学研究会。他们的创作大都以现实人生问题为题材。郑振铎主要探究的是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题。他在小说中毫不讳饰地表达了自己同情弱小、无辜,谴责专制、强权,弘扬公道、民主、博爱的思想和心情。
5、朗读感知课文
1.这篇课文用第一人称叙述了“我家”三次养猫的故事。请认真听课文朗读录音,思考文章写了几只猫?重点写哪一只?写了3只猫,重点写第3只猫。
2.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找出有关起止段落,划分文章结构。
第一次养猫(1、2)第二次养猫(3—14)第三次养猫(15—34)
六、精读课文
阅读课文第一部分
思考讨论,解决以下问题:
①作者从哪两个时间段来写猫的形态?
②家里的人对这只猫的态度怎样?从哪些细节描写可以看出来?
③这只猫的结局怎么样?家里人的态度是怎样的?
①作者从猫“刚要来的时候”和”后来”两个时间段来写猫的形态,主要写了猫的两种形态。
一是自身的形态,刚来时是花白的毛,很活泼,白雪球似的。而后来,光泽的毛也污涩了,毫无生意,懒惰郁闷。二是逗着玩的形态,滚来滚去,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后来却是不肯出来,不理会。
②家里人都很喜欢这只猫,如三妹“常常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的拖摇着”;作者则是“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因为小猫活泼可爱,一家人都很喜欢它。
③这只猫最终病死了。作者先交代的“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就已经埋下伏笔。
对于这只猫的“病死”,三妹“很难过”,“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
朗读第二部分。
思考以下问题:①第二只猫的”更有趣、更活泼”,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的?
从性情和本领等方面来表现。
“园中乱跑”“不怕生人 …… 此处隐藏:1353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