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今天我亲眼目睹了长城的气势磅礴。以前都听别人说长城很雄伟,这次我们发现长城还真是很雄伟。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们乘车来到脚下,我们从董家口上山,一开始爬山时大家都小跑着上去,一点都不累,还有几个孩子争先恐后地跑在前面。走了一段路,大人们已经气喘吁吁,而孩子们好像有使不完的劲一路向上爬。
快到长城时,有一段路非常陡,脚一滑就有可能掉下去。我已经累得筋疲力尽,可是为了看到长城,我咬牙坚持住了。终于到长城了,我满头大汗,心想:我终于到长城了,首先我在房子里转了一圈,我弟弟发现有一段台阶,上去之后发现上面可以看到远方的景色,眼望一看苍松翠柏的山,唯美的日落。又看见了烽火台,烽火台是用于点燃烟火传递重要信息的高台,如果说有敌情发生,则白天施烟,夜间点火,台台相连,传递消息,我真佩服古人的智慧。
下山时,走得很快,比上山时好走多了。下山途中我发现有很多水瓶,我爸开玩笑的说:“拿一个大袋子,说不定可以捡几块钱。”
我希望大家不要在景区丢垃圾。
长城永远都是那么雄伟,那么壮观,长城是我国古代人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的象征,是中国的骄傲!
暑假里的一天,我和妈妈一起去了北京的长城。
等啊等,终于从热闹喧哗的市中心,来到了山间平坦的公路上。我们的车沿着那条盘山路,像蜗牛似的慢慢爬行。大山像披了一件蓑衣,满眼翠绿。盘山路是山腰上的玉带,它的头上是各色植被,仿佛戴了一顶五彩帽。整座山像一位男子向着远方眺望,又像一位诗人在沉思。
下了车,我一眼就辨认出长城宏伟的身影:长达3147米,最高点888米,我们站在它脚下,就像蚂蚁站在鲸鱼旁边。我们向北长城爬去,长城上人山人海,有各种垃圾(真希望下次来时,垃圾不会再有),人们像潮水一样向前涌。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
爬到第五段,台阶变成了将近90°的坡,令人两腿发颤。我爬上去向下一看,全身都打了个寒噤,仿佛一不小心就会滑下去。
来到第六段,坡几乎变成垂直的天梯,我心里直打退堂鼓,可是一想到不到长城非好汉,我心里就又充满了力量,我要当好汉!红军长征二万五千里都毫不退缩,区区一个长城还能难倒我?于是我一鼓作气、手脚并用,爬到了最高点第八烽。站在最高点,心里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俯视大地,发现祖国的江山如此多娇!
下了山,我恋恋不舍地离开了,长城的雄伟将永远印在我的脑海中。
居庸关是万里长城的重要关口,有天下第一雄关之称,距北京约50公里,为保卫京师的屏障。与嘉峪关、山海关齐名,但因其地势险要,位列三关之首,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居庸关以险著称,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春秋战国时代,燕国扼制此口,时称“居庸塞”。汉朝时,居庸关城已初具规模。南北朝时,关城与长城相连,此后唐、辽、金、元数朝,居庸都有关城之设。现存的居庸关城,始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朱元璋惧怕元顺帝卷土重来,拨巨款修筑,增强军事防御功能,为居庸关建起水陆两道关门,南北关门之处都有瓮城。关城外南北山险要之处,还筑有护城墩6座、烽燧18座等防御体系。清末以后逐渐荒废;1992年昌平县对关城建筑进行了全面修复,再现了昔日的雄姿。
居庸关还以景色秀丽著名,早在八百年前,“叠翠居庸抱云台”就被金代皇帝钦定为“燕京八景”之一。始建于1342年的“云台”,雕工艺术精湛流畅,造型别致,图案精美,是元代石雕艺术的珍品,也是元代建筑艺术的代表作。如今,掩映在杨柳红枫间的居庸新关,更有“花木长城”的美誉。
居庸关附近,还有“仙枕石”、“五郎庙”、“六郎寨”、“弹琴峡”、“望京石”、“天险”、“穆桂英点将台”、“詹天佑铜像”等景点,增添了这座雄关的风采。
四月去居庸关踏青,满山山桃花盛开;夏季去居庸关长城,伏果、歪瓜裂枣生津解渴;秋季登居庸关,枫叶红似焰火,柿子山杏满筐装。去居庸关不可不看云台(建于元朝,全由白色大理石建成),是居庸关中最具价值的文物。居庸关长城形式多样,堪称一奇。其中以“人”字形长城为最,既有用碎石、山石搭建的,也有城砖结构的女儿墙和垛口。云台券门和券洞里有用6种古文字--梵文、藏文、八思巴蒙文、维吾尔文、汉文、西夏文刻在一处的浮雕,这在我国还是首次发现。
“不到长城非好汉”想要登上长城就必须要用勇气和毅力克服重重困难,我一直很想有机会去攀登长城。
终于,在这次五一假期,我有机会和家人一起去游慕田峪长城。在游长城的前一天晚上,我因为激动所以一直都没睡着。很快,到了北京的慕田峪长城。我看着雄伟的慕田峪长城,信心十足的迈出了第一步。虽然现在很早,可是长城上车水马龙,人山人海,令人直呼:好不热闹!太阳火辣辣的烤着地面,烤化了房屋,烤化了地面,我更害怕烤化了长城。
经过我长时间的攀爬发现:每隔三五百米就会有 …… 此处隐藏:1467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