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节?”这可是一个新兴的节日,来到家乡亦不过只是短短五个年头。可就是这个新颖的节日,唤起了人们心中对古朴古韵的无限情感。
“嘀嘀哒——嘀嘀哒——”老街上敲敲打打,好不热闹。大红的花轿,敬业的轿夫,专业的司仪队,好像真的把我们带回了许多年前的那个大喜日子。人们聚在一旁,老人家们更是议论个不停“我们以前啊——”,是啊,如果不是这样特殊的怀古节日,谁还能回忆起那快被遗忘的老时光?沿着老街继续前行,我发现类似的风俗节目还真不少。编箩筐的,制草鞋的,泥刻的,剪纸的……令人眼花缭乱[注: 缭乱:纷乱。看着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也比喻事物复杂,无法辨清。]。没有隆隆作响的大机器,只是手工制作,也能做出一份特别的精巧与细腻。
一位年近八十的老奶奶引起了我的注意。白白的头发,满布的皱纹,似乎都在宣告着主人所经历的风霜。可她非但没被无情的岁月所击垮,反而保持着一种历练后的轻巧。一个木架,几缕布线,你也许很难想象这怎么能织成一匹精细却又不失结实实用的布。可在老奶奶的手中,这起起,那勾勾,色彩鲜明的十二生肖像就应运而生[注: 应:顺应;运:原指天命,泛指时机。旧指应天命而产生。现指适应时机而产生。]。这条线连着那条线,那条线又压着这条线,细细的丝线一头连接着现代,而另一头的历史却好像与我们渐行渐远。
老奶奶身后是一幢古朴的小楼,里面展出的是许多楼主从各个地方搜寻来的古物。大到雕花木床,小到锅碗瓢盆,上面的图案无不精美细致,栩栩如生[注: 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就连乍看普通的木盆也有不平凡之处,所刻的八仙过海中八个人物神情各有不同。有的桀骜,有的不羁,有的和蔼,有的慈祥,简直要把这八位仙风道骨[注: 骨:气概。仙人的风度,道长的气概。形容人的风骨神采与众不同。]的仙家刻活了。
“以前的人可真聪明!”我发出由衷的赞叹。“那现代的人就不聪明了吗?”妈妈反问,我哑口无言[注: 哑口:象哑巴一样。象哑巴一样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的样子。]。旁边一位不认识的叔叔却开口说话了,“不是现代人不聪明了,是我们在变懒!”
如今的我们渴望一切物质,但殊不知一种更加伟大的精神财富才是真正的遗产。我想,这也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意义之一吧!
今天下午,我们神神秘秘地来到多功能厅,不知是有什么事。
大屏幕上用艺术字写着几个字:花鼓戏,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猜到,今天肯定会演花鼓戏。
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主持人有点害羞地上了台,说:“好,欢迎我们现场的领导嘉宾,还有我们的小朋友们!我们今天要来,无疑是要给大家介绍了解花鼓戏。”视频开始播放了,同时,演员也在台下换好衣服,涂好口红,扎好辫子……
10多分钟后,表演就开始了,先出来的是一位身着红色貂皮大衣,拿着红色的孔雀扇子,扎着一个辫子的女演员;后面紧随其后的是一位身着绿色官服,拿着褐色手杖,戴着灰色帽子的男演员。女演员走路时,做着兰花指,走着十字步,逗得我们哈哈大笑;男演员则横着手杖,伸着两根指头摆了个看似亮掌又不像亮掌的动作。我猜,他们是一对夫妇,正一起要回去吃饭呢!
我觉得最精彩的就是这些啦,以后表演花鼓戏要到我们学校来就好!
放寒假了,爸爸今天休息带我去游玩古南京城的世界文化遗产—明孝陵。
一大早,我们兴致勃勃地来到位于南京城的东郊紫金山,这里埋藏的是一代帝王朱元璋。买完景区门票我就迫不及待要一探神秘。首先映入眼帘是美丽的梅花山鹿,梅花已经含苞待放,有黄色,有粉色,有紫色……五彩缤纷,美丽动人!
通往明孝陵路的两侧是古栈道,栈道两旁花草丛生,前面有石像路,还有几对身披铠甲,屹立笔直的文武大臣,向人们展示着对帝王的忠诚。虽然石像上已经遍布了许多的青苔,但我们依然能感受到那浓浓的历史气息一直弥漫在空气之中。
栈道的尽头,有一个大大花坛,各种美丽的小花儿绽放于其中,花坛的周围聚集了许多的游客拍照留念。
花坛的正前方就陵墓,我先踏过了前面的金水桥,走过五彩斑斓石台阶,亲手抚摸着古老的建筑,那种感觉似乎让我穿越到了古代,看着帝王站在城墙上指挥着千军万马,颁发政令,士兵们个个嫣然起立眼前的样子,一种俯看众人的感觉从心底油然而生。
在回家的路上,听着爸爸讲着许多明孝陵的历史故事,感觉收获很多,也不虚此行!
“明孝陵”,不愧为世界文化遗产!
今天,老师布置我们回去写一篇关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征文,我不知道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去问妈妈,妈妈也说不清楚。
看了这些,我还是摸不着头脑。于是我又去请教爸爸,爸爸说:“我们武义有一个非物质遗产展览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我们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看见里面陈列着许多来自民间的.玩艺儿,这里有 …… 此处隐藏:1493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