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可是我向往以久的地方。今年暑假期间,我有幸和爸爸妈妈一起乘火车来到了杭州。当踏上杭州这片土地时,我的心一下子飞起来了!
顾不上一路的乘车劳累,我们就迫不及待来到了西湖。哇!一映入眼帘的,是那宽广的湖。远远望去,宛如薄如蝉翼的丝绸,在随着风儿缓缓飘荡。走进西湖十景之一的曲院风荷,扑面而来的,是那沁人心脾的荷花清香,在空气中弥漫。不知不觉,我的左边出现了大片的荷花、荷叶。荷叶有张有合,有大有小,呈现着盎然的生机;荷花被荷叶衬托得更加俊俏,仿佛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在湖中翩翩起舞。这时,我不禁想起杨万里的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两只水鸟伫立在一旁,它们好像陶醉在这幅美丽的“图画”之中。我也拿起相机,拍下这幅“图画”。
踏上苏堤,我们随着人流漫步在堤上,不时有骑着自行车的游客擦肩而过,两边小草青青,野花竞相开放,五彩斑斓。柳树学着迎宾小姐的样子,弯腰欢迎大家。不一会儿,我们就来到了压堤桥,站在桥上俯视西湖,微风吹来,泛起一层又一层的涟漪,早晨的阳光洒在湖面上,那些星星点点的“碎金”很是好看。桥上的游客都在拍照,我也拿起相机留下这美丽的一刻。
这时,我看见湖边的山上有一座塔。
爸爸告诉我,那是雷峰塔。相传,白娘子与许仙在断桥上一见钟情,相爱在一起,可是,白娘子是蛇精,妖和人是不能在一起的。于是,法海就把白娘子压入雷峰塔内。我们走着走着,就来到雷峰塔的面前。啊!这气势多么宏大!在它面前,我就像一只蚂蚁。乘坐电梯来到塔顶,我俯视下面的西湖,美景尽收眼底。湖面上的小船,此时像一只只小甲虫在到处爬行;那一道长长的苏堤,此时像一条丝带,把西湖“分成”了两半。我不禁啧啧赞叹。
西湖,这个美丽又浪漫的地方,我会永远记住它!
我早就想看看有着“中华民族母亲河”称号的黄河。终于在去年暑假,我有幸在壶口见到了黄河。
我们坐着旅游车从延安向壶口驶去。经过了几个小时的颠簸,车上的人大都昏昏欲睡。突然有人喊起来:“快看,黄河!”我激动得从座位上站起来,朝窗外望去:只见一条浑浊的河,简直不是我想象的那样雄伟壮观,就象经过了几天雨水冲击的家乡的汉江河。难道这就是号称中国第二大河的黄河吗?简直令人大失所望。
过了很长时间,我们终于来到了目的地――壶口。一下车,我们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同行的好多人不由兴奋地叫到:“好壮观啊!”我的眼前一片开阔,满眼皆黄,满耳都是轰隆隆的响声!我们激动地朝水边跑去。脚踩着细软的黄沙,真舒服呀!我们把鞋都脱了。导游说:“你们踩的都是河床,原来这里也是滔滔的河水但是这几个月天气干旱,这里的水都干了。”我们又一次惊叹到:“河床可真宽呀!”我在这里还观赏了黄河最壮观的景象――壶口瀑布。记得书上写道:黄河原来河面宽500多米,流经壶口这个地方,宽度猛然缩到五六十米,水流湍急,再加上这里有一个陡崖,黄河水就从这里骤然落下,形成了壮观的壶口瀑布。站在瀑布边的石崖上,看水流飞泻直下,溅起一道道水雾,美妙极了,那声音足以震耳欲聋。我从来没有如此之近、如此入神的感受大自然。雄伟是什么、壮观是什么?我终于有了深切的体会。
来到黄河边,我最想验证黄河水是不是十斗水、六豆沙。我舀了一瓶黄河水作为纪念。在回去的路上,我仔细地观察瓶子里的水,只见瓶子的下半截全是沉下去的泥沙。黄河真的是一条泥沙河呀!第一次见到黄河,我就被她那磅礴的气势折服了。我深深地喜欢上了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很多年没回老屋子里去了,今年已是第七个年头。在我依稀可数的记忆里,它是装载着我美好童年的记忆瓶。正如一首歌所唱:“我在这里欢笑,我在这里哭泣……”
残阳似血,五谷丰登。饱受沧桑的老屋不禁让我想起李白的一首诗——《江夏别宋之悌》:“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谷鸟吟晴日,江猿啸晚风。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这老屋不就像流放中的诗人一样无人照料,无人关心吗?
环顾四周,静谧、悠扬。如今,古色古香老屋的外观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断垣残壁,枯枝摇曳,土色土气。
老屋里,还残存着祖先们艺术制作的气息。而墙角蜘蛛网密密麻麻,空气中还弥漫着一股浑沌的气息。桌椅等也被蚀腐得剩下了永恒的安静。我静静地呼吸着这股刺鼻而又富含着记忆的味道,百感交集。谁会想到,在七年后的今天,竟会同一个人,站在同一个位置,品味同一个老屋。岁月无情啊,将老屋毁损成如今这般模样,有幸我又趁着中秋佳节这盛大的节日来与它相聚……
纯粹古老,淡雅幽深,这便是老屋一生的写照。越过熟悉的门槛,我进到了里屋,屋内物件保存较完好,床、桌椅、书等依旧还是原来的样子……还有一个小篮球!这便是我6岁时伴我度过日日夜夜的“小巧积木”,现在想起来,真觉得自己有些幼稚,却也回味 …… 此处隐藏:1539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