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一些道理:做人要像沙和尚那样忠厚老实、脚踏实地、吃苦耐劳。做事要像胆大包天、武艺高强的孙悟空一样勇往直前、契而不舍。
我喜欢孙悟空,他有很多可贵的品质。例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后,唐僧误会他乱杀无辜,犯了杀戒,就赶他回花果山。但是孙悟空知道唐僧在宝象国蒙难时,却不计前嫌去救唐僧。孙悟空就是这样一个宽宏大量的人,不仅如此他还有很多本领:他一个筋斗可以翻十万八千里,他会七十二般变化,他还会长生不老术等等。
也许,你们会问:孙悟空本领这么高强,为什么不自己一个人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呢?因为他知道只有要齐心协力、团结一致、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完成一件事。就像推一块大石头,一个人是推不动的,只有大家一起推,才推的动。俗语说:一根筷子易折断,十根筷子坚如铁,团结力量大。
《西游记》是一本好书,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是经典中的经典。我要好好阅读它,建议同学们也要多多阅读它。
如果问,有一首什么样的爱情诗可以打动我?我会回答,它不止是有象凌霄花一样的美丽意象,也不止是有行云流水一般的语感,也不止像泉源一样能给人带来清凉的慰藉,不止日光,不止春雨,甚至雾霭,甚至虹霓。
如果问我找到了这样的诗吗?当然,是《致橡树》。
近来重读《致橡树》,感觉历久弥新。诗人舒婷以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全新的思想内涵,给阅读者的心海带来了浪潮般的冲击,创造了爱情诗中的经典。
在作品问世后的三十多年里,对于《致橡树》的艺术性,已经有太多太多的作家和评论家对它进行解剖,透析,重构,反思,谈得非常非常多,析得非常非常透,凭我的浅薄道行,实在是很难在此方面贡献什么新的意见。
不过,在重读的过程中,我深切地感到,任何伟大的作品都是具有时代特征的。中国历史上封建帝制比较长,民主的历史比较短,很难想象在封建社会里会出现《致橡树》这种主旨的文艺作品。那时候,能够出现“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样的作品,已经是对于爱情最高境界的描述和追求了。我看过电视剧《白银谷》,里面的老太公娶了六七房姨太太,在这样的婚姻制度下,能够产生男女平等的爱情吗?显然不能。大导演张艺谋曾拍过一部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里面仍然是三妻四妾,这显然是如《白银谷》一样的社会环境,这种社会背景下出现的爱情观显然与舒婷的思想距离十万八千里。从新文化运动到解放这一段时间,中国一直在进行民族解放运动,民族大义超越了个人的“小情小爱”,虽然期间也出现了徐志摩,戴望舒这样一批杰出的浪漫诗人,但封建残余仍广泛存在,他们对于男女平等爱情观的呼唤显然停留在攀援的凌霄花或者痴情的鸟儿或者日光春雨泉源的层面。
现代爱情观必然产生于完全意义的民主社会之上,当平等自由博爱成为社会的基本制度时,现代的爱情观便有了生长的土壤,空气,阳光,雨露,养分和水源。所以,我们看到,在建国以后开始出现了一些具有现代爱情观的文艺作品,它们对于男女平等的描述和歌颂显然是前所未有的,是开天辟地石破天惊前无古人的。不过,由于历史局限性的原因,当时的一些文艺作品也不可避免的烙上了时代印迹,体现物质文明的较多,写人文关怀和春花雪月的较少,所以,这就把创立伟大作品的机会留给了后来的人们。
我比较阅读了《致橡树》和《我愿意是激流》,觉得这两首诗均是伟大而不朽的爱情诗精品。《我》诗诞生了160多年,依旧像是现代年轻人的情书,《致》诗诞生了30多年,依然没有旧俗落伍之感,它们是真正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我认为这一点可能是衡量伟大作品最重要的尺度吧。
重读《致橡树》,我更多的感悟在诗外,我觉得它既是舒婷的作品,也是中国的作品,它是中国时代进程的产物。在中国,早一点产生不了《致橡树》,晚一点也产生不了它(因为它已被另外一个舒婷写出来了),它是时代的产物。我不知道别人在读此诗时会产生什么样具体的思绪,但我知道我自己的感慨是:诗歌是有韵律的史书。
《凡卡》这篇小说写于1886年,当时正值俄国沙皇统治最黑暗的时期。那里是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富人终日花天酒地,而穷人却度日如年、穷困潦倒。凡卡只是千千万万个黑暗社会牺牲品的缩影,当时还有许许多多像凡卡一样悲惨命运的人。
课文中凡卡被送鞋匠那里做学徒,每天都受到老板的抽打,每天晚上都睡在过道里,只要老板的孩子一哭,他就得去摇摇篮,连觉也不能睡,而且每天都有许多事情要做,他肯定会被累坏的。换作是我们,也肯定承受不了。
凡卡想尽办法想要逃跑,但是他没鞋。于是在老板、老板娘都不在时悄悄地写信给爷爷……他只有九岁呀,就被老板这样折磨着。在寒冷的冬天,他被冻缩成一团。他写信给他的爷爷,可是幼小的他哪里知道,他的那封信是寄不出去的,因为他写的地址不详。
在文中他拥有的都只是虚幻,他希望爷爷来接他, …… 此处隐藏:1357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