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正临近期末考试,教室里少了同学们嬉笑打闹的声音,大家都在紧张地复习着。我皱眉看着枯燥无味的课本,作业多的让我快忘记最初的心。还记得小时候,我一直想成为一名老师,教书育人,还时常让好朋友扮演我自己的学生,每当听到他们稚气地叫我“老师”时,我是多么自豪!可现在的我开始质疑自己,这样我,可以实现愿望吗?真的要坚持下去吗?我陷入了沉思。
“叮铃铃”上课铃声拉回了我的思绪,老师拿着一叠厚厚的试卷,她推了一下眼镜说:“下面开始发试卷”。起初,老师是微笑着发试卷的,但随着试卷的减少,老师的笑容也逐渐消失,到最后是黑着脸的。我忐忑不安地从老师手里接过试卷,鲜红的分数映入眼帘,那出乎意料的低分,让我的心情瞬间跌入谷底。我拖着沉重的步伐回到了家。
我躺在床上,呆呆的望着天花板。忽然,余光瞥见一片浓绿,是那棵被遗忘的吊兰,十几天未浇水的吊兰依然如初,6月的天,热得如同一个蒸笼,可它仍朝气蓬勃,顽强地活着。我被深深地震撼到了,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吊兰一扫我沮丧的心情,使我重新振作,一次失败算什么,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吊兰能在逆境中绽放生命的绚烂,我为什么不能?于是我重拾信心,努力地查缺补漏,我如饥似渴地在书海里畅游“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坚信——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我轻轻敲击键盘,在开头写了这篇文章,是关于我的梦想。
21世纪,人们越来越物质化。有些人老了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我很高兴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找到并抓住星星的翅膀——我最初的心,我的梦想。
梦之所以叫梦,是因为梦很远。夏末秋初,电风扇依旧不累不吵,但我在这个小教室里写下了我的大梦。
我根本不是一个安静的人,所以我不想以一种平等而浅薄的方式度过我的一生,我不想重复成千上万人在重复的生活。我不是一个能循规蹈矩的人,所以我爱新奇、不平凡、自由,也爱蓝天、大海、风。
身处自然可以体现它的美好和神奇,就像身处困境可以体现人性和世界另一边的色彩一样。我知道我爱什么,就像文章里的那句话:我爱活着的一切,我爱生活。而不是死板、沉闷、沉默。今天的城市是这样的。住在里面的人忘记了人类建造城市的初衷,忘记了人类在获得教训、知识和技能之前经历了太多的少年回合和磨难。
所以,我爱城外的东西,有生命的东西。就像大海,就像蓝天,简单的人,事,物。
曾经在一本杂志上看过这句话:做一个放荡不羁的女人,受不了红尘,学不到各种优雅。随心所欲,不如行动观看。
风,又刮得大了些。即便是玻璃前雨刮器在不停地左右摆一动,也挥不去大雨如潮水般上涨。
“慢点慢点”刚从医院吊完瓶的外婆虚脱着气,微微推了推手肘子示意着。不到十几分钟,妈妈便把车开到了家门前。我扶着外婆下了车,外婆如释重负,她伸了伸腰,摸一着我的头说:“还好有你一妈一这辆车,不然这大风大雨的,到哪找车去医院?”她又笑了笑,“不过现在也是,车啊,是家家户户都有,哪像以前。”
我已不止一遍听外婆这样唠叨了。从他们老一辈口中,我依稀描绘得出他们那个时代的交通工具。或许从某个小镇到温岭,要乘我们出海时才用得到的船,外公说他那时去买货物,船开得很慢,一直到半夜。天气冷飕飕的,加上他那时候晕船,整个胃都揪到了一起,他再也忍不住了,不管船上的人便探出身一子吐。吐完饭菜,吐苦水,吐完水便吐苦胆,再到什么都没得吐了,就干呕。回忆起这段经历,外公沧桑的脸上总会露出几分无奈。
爸爸这一辈的年少时光,是在自行车的闯荡下一路过来的。虽然路并不宽阔,也到处都是坑坑洼洼的石子,但一颗拼搏的心,总会护航着,使这两轮的车子,碾压过风霜的艰*,把他们载到目的地,迎来富足的生活。
生在这个汽车喧嚣的时代,我自是无法感受到当时出行的困难。人,真的是缺什么,想什么。我面对这一条条宽阔纵横的柏油马路,看着呼啸而过的汽车,内心总莫名烦躁。尤其是车身摩一擦着空气发出的声音,夹杂着一阵阵急促的喇叭声,无时无刻不在刺痛着我的鼓膜。更何况,尾气又在肆意纵横着这片蓝天。出行时,汽车总能飞快地载着我到达目的地,可对我而言,似乎没有纯粹的远方了,更没有纯粹诗意的远方。试想,如果携一程尾气,风尘仆仆,又有何诗意可言?若没有了诗意,还有什么可向往的呢?
值得庆幸的是,绿*环保的出行神器隆重登场。忘了从哪一天起,我欣喜而惊奇地发现,城镇的边边角角都建起了公共自行车亭。车亭每个小区门口有,村子、学校、银行、派出所、医院、街道这些地方都至少会有一个公共自行车亭,来方便停放。从我家小区的西面门口出去,正对着便有一个,一个车亭约有二十多个车位。每一辆车子都被牢牢地锁着,拿出自行车卡一刷,便会有一个提醒取车的声音,然后自行车就会被*出。还车时,只要把车子推进智能锁柱,然后读卡,听到“还车成功”,再拿走卡便可。最喜人的,莫过于公共自行车以人为本的设 …… 此处隐藏:1399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