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学习,人生还有许许多多的高峰等待我们去攀登。就我自己来说,学习高尔夫也是一个攀登的过程。从刚刚开始球都打不中到现在的七八十杆,就是不断地努力得来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付出了不少的汗水与泪水,只有这样,才可以成功。
攀登不一定是个人的,还有可能是集体的。我们中华民族在一百多年前受尽侮辱,耻辱之心在我们每个中华儿女的心中烙下深深的印记。近百年来,我们国家开始为了重新回到盛唐时期的兴盛而努力。在无数的国家领导带领下,我们国家开始往人人平等,人人富裕的社会攀登。在这一百多年里,我们国家由晚清时的颓唐封建到民国时期抗日战争真正的战胜了敌人,开始跨进新时代再到现在的小康社会,我们国家都在一步步艰苦的攀爬。我们的目标是攀上世界强国之列。现在世界各个强国都开始关注我们国家的发展,生怕我们对他们构成威胁。
我们在爬山时需要水和粮食,这样在途中才不会害怕缺水或挨饿。攀登人生的高峰也是如此,我们需要精神上的粮食。精神上的粮食是正确的思想,正确的方法,这样我们才不会在攀登的过程中误入歧途,或因劳累而不能再往上爬甚至往下跌。
一座雄奇壮丽的山峰总是越到高处越为陡峭,我们在攀爬人生高峰是更是如此。我们常常会感觉到在进步到一定的阶段时,想再往上爬,会倍感困难。所以在这些阶段里我们更要注重爬山的方法,这样才能够更轻松的继续往上爬。
当我们攀上人生的峰顶,将看到一个更加壮丽的境界。让我们一起奋尽全力,往那宏伟的人生顶峰攀登!
篇二:“人生如登”材料作文立意及例文
“人生如登”材料作文立意及例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60分)
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剧组来到东岳泰山录制“清明特别节目”。节目录制结束时,特约嘉宾、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的登山感悟是“山登绝顶我为峰”。这不仅是登山的境界,也应该是每个人努力追求的人生境界。另一位特约嘉宾、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的感悟则是:“人生就像登山,不一定每个人都能爬到山顶,但爬了就好;不一定每个人都要登到山顶,但一定要一步一个脚印。”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审题提示】
从于丹的角度分析,可以有以下立意:要立志高远;要敢于争先;要志攀高峰;要勇立潮头;等等。
从易中天的角度分析,可以确立以下中心:做任何事都重在参与,重在过程;走好人生(事业)的每一步;要量力而行,只要尽力就好;力所能及无遗憾;等等。
综合以上分析,这则材料可供选择的立意角度与侧面有很多,文体的选择更是可以不拘一格,适合于叙事和抒情,也适合于议论说理。
一、本次作文主要存在问题:
1、文面、书写总体情况太糟糕,这会严重影响评卷老师的打分。
2、文章观点不够鲜明,按照应试作文的要求,不应该在文章中出现两种对立的观点。
3、本学期已加强了文章“开头”的练习和分论点的分解训练,但在考试的时候往往不能很好地体现和落实,为什么?
4、如何做到“论据和论点的对应”学生还比较糊涂,问题比较严重,后阶段要努力强化这个问题。
二、审题立意:
1、明确“话题”意识
话题“人生如登山”是比喻性的一句话,必须扣紧话题谈“该怎样攀登人生的高峰”,其实就是回答你在“人生如登山”这一问题上同意谁的观点并讲明原因。不可撇开材料的要求空谈“人生如登山”。
存在问题:
A、只谈“人生”该怎样做,完全不以“登山”作比喻,文章从头到尾没有完整出现话题;运用论据时完全撇开话题去谈。
B、由“人生如登山”的话题引出另外的观点,然后完全去谈“另外的观点”,犯偷换概念的错误。如:“人生如登山,但不一定每个人都能爬到。在每一个歇息转弯的地方,我们都要学会调整和转变。(分论点:学会调整,要有乐观的心态;学会调整,要有自信;学会调整,要有勇对困难的坚毅。)
2、立意的选择
根据材料及提示,文章关于“人生如登山”的话题,可以有三个角度的立意: A于丹教授的观点立意(我们要勇攀人生的高峰);
B以易中天教授的观点立意(不一定每个人都能爬到山顶,但爬了就好);
C融合两者的观点立意:(都有可取之处)
一定认真分析对于自己哪一个最好写。
到底哪一个立意更好?我们应该根据应试作文的特点作分析:C立意因为要融合两者的观点,写作时逻辑思维的要求十分高,稍有不逊就容易陷入观点模糊不鲜明,导致两头不到岸;B立意观点没问题,但直接借用易中天教授的话作观点不够明确,必须另拟一句话明确
表达此观点。
另外,用B立意写议论文在论据选择的空间方面受到很大的限制,因为“名人事例”中的名人一般情况下都是攀上了人生高峰的人。所以,我们认为,选A立意更有利于发挥,且相对而言立意的品位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