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的认识(二)
1.认识和掌握长方体的特征,理解长、宽、高的概念.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一、复习引入.
1、教师谈话:我们已学过一些几何图形,你们还记得是哪些吗?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2、出示下面的实物.
教师提问:这些物体是什么形状的呢?
引入:这一单元我们要继续深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今天先学习对长方体的认识.(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二、学习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学生举例)
(一)认识长方体的面.
1、教师演示告诉学生什么是长方体的面,并让学生摸一摸.
2、让学生按照前、后、上、下、左、右的顺序,数一数长方体共有几个面.再观察每个面都是什么形状的.(板书:长方体有6个面,6个面都是长方形.)
3、提问:6个面中有没有不都是长方形的情况呢?
(板书: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4、提问:长方体的6个面还有什么特征呢?(板书: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二)认识长方体的棱.
1、让学生摸一摸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地方,说明这叫长方体的棱.
3、提问: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想一想,怎样数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引导学生把棱分成三组,也可用同一颜色把每组互相平行的棱标出来.数出每组各有4条棱,有3组,一共有12条棱.(板书:有12条棱)
4、让学生量一量每组中棱的长度,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板书:互相平行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
5、总结特征:有12条棱,互相平行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
(三)认识长方体的顶点.
1、让学生摸一摸长方体三个面相交的地方,说明这叫长方体的顶点.
2、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顶点.(按照一定的顺序数)
(板书:有8个顶点)
(四)总结长方体的特征.
(五)认识长、宽、高.
出示长方体框架,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
1、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怎样分组?每组棱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分3组,每组4条棱长度相等)
2、相交于一个顶点的棱有几条?它们的长度有什么特点?
(3条棱,3条棱的长度不相等.)
4、指导学生理解长、宽、高的概念.
(六)教学识图,发展空间观念.
2、教师启发提问:怎样用图表示出来呢?可同时板书画图.
说明:虚线表示看不见的三条棱,并让学生指出长、宽、高,教师板书.
三、反馈练习.
3、看图说出下面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4、说出右面的物体是什么形状,并且说明:
①它的上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②它的右侧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③它的前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④它的下面和后面各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四、课堂小结.
五、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棱: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有12条棱,互相平行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
顶点: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有8个顶点.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在线生日祝福网页——带有你名字的个性祝福】
【推荐】下载本网的快捷方式到桌面,以便下次使用。下载本文
范文推荐
上一篇:长方体的认识(三)下一篇:长方体的认识(一)
您可以将本页一键:
关于我们| 收藏本站 | 友情连接 |【欢迎投稿】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
进行笔算。
2.在观察、操作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3.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笔算减法的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退位减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正确进行笔算退位减法计算.
(一)铺垫
1.指名回答
13-9=17-8=32-5=
15一7=14-6=40―3=
2.改错并说明理由
3.指名板演:(用竖式)42-21=?
4.提问: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应注意什么?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珍贵邮票呢。(呈现例题情境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可以怎样解决?
(1)小星和小梅一共有多少张邮票?
这个问题我们已经会解决了,怎样列算式?50+26=76(张)
(2)小星比小梅多多少张邮票?
这正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三)操作探究,学习新知。
(1)提问小星比小梅多多少张邮票?你能列出算式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50―26=
一想,然后动手试一试。
引导同学分组摆学具,讨论怎样从50根小棒中减去26根?
引导学生明确:
就是24。
②用计数器拨一拨。
(3)竖式的写法.
(4)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第89页例题。
2.反馈练习
完成教科书第90页“试一试”.
想一想:十位上退1后,被减数的个位要算十几减几? …… 此处隐藏:5890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