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的读后感篇1# 书中还有一句“人的一生,有的是将来,永远有下一拨人,下一个地方,不一样的生活”。我此刻还是很念旧,恐怕自己会一向这" />
书中还有一句“人的一生,有的是将来,永远有下一拨人,下一个地方,不一样的生活”。我此刻还是很念旧,恐怕自己会一向这样下去,舍不得的东西太多,那些青春年华,那些灿烂的回忆,尽管模模糊糊地在脑子里游荡,但是就是存在,有人说,存在即合理,但它会影响我向前迈进的步伐,因为我会回头张望,脚步沉沉地,迈不出去,但是,总有一天,我会忘记那些,勇敢地向前走,只是那个日子就应快了吧。
花了两天时间把《看见》看完,正像她自己说的那样,她没有刻意地选取标志性事件,只是选取了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人,一些事情,仅此而已。正式因为这样,我渐渐地喜欢上了这个记者,这位主持人,因为她的一份简单。在《看见》中,我看见了柴静,看见了我自己。她是一个有自己想法的女人,在别人看来或许会有些许孤傲,其实,我和她一样,我们只是将独立看得很很重要,不喜欢依靠,喜欢背起包就走的洒脱与豪迈。性格上的另外一些地方,说不清楚确切的点在哪里,反正我是看见了自己的影子。
坦白说,《看见》这本书的开头部分并没有吸引到我,她的一些陈述让我感到别扭,也以前闪过一丝放下阅读的念头,但是庆幸的是我读完了,感受颇丰。柴静的主要工作是采访,这就要求她务必去接触一些具体的人物,具体而细微的事情,那些事情或琐碎,或热门,或悲痛,请允许我用这个词来形容汶川地震。柴静的每一次采访,每一个报道,即使她是简单记录,字里行间我依旧能够感受到她天生对细微事物有着深刻的体会,她把人看透,把事情看透。
阅读了那么多书后才遇到这本文学中的金子,实在令人赞叹。语言是那么朴实无华,情感是那么真真切切。
富有独特思想的柴静是那么令人尊敬。整本书循序渐进,让人越看越带劲儿。幽默讽刺的笑柄与煽情动人的故事相结合,演绎出这么一本独具魅力的书。
中国最缺的就是真实,在一件件事件的背后真相是什么,是所有广大民众所想知道的。作为一名记者,柴静报道的几乎没虚伪,她真诚的为人名服务,为中国服务,为真相服务。也许大家认为记者的话都是真实的,但柴静毫无掩饰地将一位记者轻描淡写却反响极大的故事写了出来。当年北京的三月,柴静他们冻得鼻青脸肿,小心翼翼地走在北京里。风大得很,为了拍出效果,一位记者强顶着寒风,挤出微笑,瑟瑟地脱下外套,夹在腿中,对着镜头说道:“北京的三月,春意盎然……”这让柴静感触很深,看得出来,在此时她喜爱的那个决心,要做一名真实的记者。
就如同一段故事般,每一个板块几乎都没有少一个人物——陈虻。他一直上演的是一位精炼严格的领导者。他语言犀利尖锐,无论你怎么说他都有能力把你彻彻底底、严严实实地反驳回去。但正因为在这良苦用心的“刺激”下,柴静才能取得今日无比令人崇高的地位。最后一块陈虻的去世让人们感到一丝遗憾。如此出色的领导者,他最杰出的作品不是制作的片子,而是培养的一个个人才。
我发现,所有功成名就、有巨大反响力的人物,包括诺贝尔文学获得者——莫言在内,都爱用故事去反应道理,通俗易懂,引人入胜。还有一个小小的故事,让全国上下的人沉思。山西是柴静的家乡,但这十几年来,一直在开矿挖煤,空气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当时的市长来到别的城市,刚一下飞机就晕倒了。还是秘书了解他,找来一辆汽车向市长脸上一喷,他竟然醒了过来。他边爬边说:“看来这儿的空气不够硬啊。”这是一个有趣生动却发人深省的故事。中国现在的许多城市ph2.5明显超标,一路走就呛一路灰尘。
《看见》是一本好书,它的作者更是一位好人,若没有她,我们怎能知晓这后面的一幕幕?
对于柴静最早的结识不是《看见》,而是很多年前的一个演讲视频《认识的人,了解的事》。其实这本书在我的书架已经沉睡了很久了,最近闲来无事,无意间在饭后翻了几页,便一发不可收拾读完了这本书。
在读《看见》这本书之前,我对有关她的新闻接触甚少,只知道是一位央视的记者、主持人。当时看完这本书,给予我很大的震撼和触动,忍不住去搜索她主持的纪实类节目《新闻调查》和访谈类节目《看见》。她采访的多是边缘性、尖锐的、争议很大的人物和事件,她的语言平静理性但不失锐气,往往能一语中的,直入人心。
于我而言,《看见》让我能有一个机会重新审视那些以前震撼我们的事,那些当时我通过电视、网络等方式知道事件大致的轮廓,如今此书看到事件的真相和始末,让我对事件的本质也有了更深刻更准确的看法。《看见》一书中叙述了十多件柴静亲身经历过的事件,整本书内容人物鲜活,故事真实,一 …… 此处隐藏:3614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