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一条是“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书中提到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精彩的公开课后,有人问他,花了多长时间来备课这位历史教师的回答是:“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并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身的时间备课的。”当时,读完这位教师的回答,很受触动,也打开了我心灵的一个窗口,使我看到了教育的奥秘。这个奥秘就是阅读。人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我要有一桶水。”异常是此刻科技迅猛发展,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我们的“一桶水”已远远不够了,我们此刻要的是细水长流、永不停歇。怎样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惟有读书,厚积才能薄发。
一一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提议中也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我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想想教学中,有多少次因为自我知识不够而感到黔驴技穷有多少次想旁征博引,却显得力不从心读书不应当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应当成为我们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一一想起自我教学过程中,很多时候感到课堂时间不够用,要么预设的教学资料讲不完,要么没时间让学生做练习。我想,这跟自我教学经验不足,所讲资料面面俱到,没有把握好重点、难点脱不了关系,但仅仅是这样吗不是的,那位从教30年的历史教师给了我最好的答案。让我明白,要想成为一名优秀教师,要想成为一名拥有教育智慧,照亮学生心灵的良师,必须能够持之以恒地读书。
一一“学习是无止境的”,仅有不断的学习,学习新的知识、新的理念、新的方法,才能使自我的教学工作有所提高,教学本事有所提高。
一一另一条是“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也使我感触很深。
一一苏霍姆林斯基说到:“为了使儿童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就必须使他有一种丰富的、引人入胜的智力生活。”而这样的智力生活就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去进行引导和挖掘。
一一有一次,一位家长给我打电话,说孩子没兴趣学语文,他们采取了一些措施可是没效果。期望我在学校能想想办法。平时,我也注意到一些孩子对语文不感兴趣。这样下去肯定不行。我就想,我必须得做些什么,于是开始了一些尝试。当时,正好该讲《画》这一课,这是一首诗,想到一年级的孩子们对诗并不陌生,有的孩子都会背好多诗。可是他们不会有感情的朗读,我就把朗读作为这一课的切入点展开了。一下子,孩子们的兴趣来了。这一节课在充满欢乐的朗诵练习、比赛中过去了。
一一之后,我们又学习了《静夜思》《我多想去看看》等诗歌,我又鼓励孩子们加上一些动作表演去朗诵,孩子们的兴趣很浓厚,一些对语文没兴趣的孩子也渐渐发生着变化。我感到很欣慰。
一一作为一名参加工作时间不长的年轻教师,教育之路才刚刚开始,我给了自我一个期许:从此刻起,努力做一个爱读书、会读书、善思考的人,努力做一个照亮学生心灵的良师益友。期待自我在教育这条路上会越走越好!
每一年,无论是接哪个班,都会遇上一些学困生,这往往是我最伤脑筋的事。对他们,平静时,苦口婆心地劝说,烦躁时,喋喋不休地抱怨,生气时,会毫不留情地训斥……结果,学生信心全无,往往破罐子破摔。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有这么一段话:如果你想教你的“头脑迟钝”的学生学会思考,那就请你把他们领到思维的源泉那儿去,那里会展示出现象的链条,一事物的结果成为另一事物的原因。
思维过程缓慢的学生,当他努力用思维来把握这根链条,在记忆中保持住几样事实、事物和关系的时候,他就是在受到一种无可取代的思维训练。问题在于,在各种现象的链条中,要一个接一个地进行发现,好比在儿童前点燃起思考的火花,它们会刺激思维过程活跃起来。只要点燃这种火花,儿童就想知道得更多,就想更深入地思考新的现象。这种意愿、愿望就是加速思维过程的活动性和推动力。
这段话,我在深深地思索着。 苏霍姆林斯基是怎样对待这些学困生的呢?他倡导的是一种人道主义精神。他说:我们的崇高使命就在于:要使我们每一个学生选择这样一条生活道路和这样一个专业,这不仅是供给他一块够吃的面包,而且能给予他生活的欢乐,给予他一种自尊感。正像新课改所倡导的精神一样,“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学生应该是完整、有自尊、,充满自信的、个性洋溢的人。我们要用真诚和爱心去呵护他们,激励他们 。这使我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对待学困生,更要有细心和耐心。
一、目标激励:目标层次化,对班级中各类学生分别提出不同的目标,从而对学困生产生激励鞭策作用。
二、尊重激励:教师对学生尊重,能使学生产生满足,愉快的心理体验。公正、平等地对待学困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听取他们的意见,从而使他们产生一种积极进取的动力,真正使阻力变成了动力。
三、情感激励:学困生也有丰富的感情世界,因此,要转化他们,必须大力进行感情投资。古人言:“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对老师有感情,才会听取老师的教诲。
四、榜样激励: 学困 …… 此处隐藏:13203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