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封电报——张富清的英雄人生
在战场上,他不畏牺牲,奋勇杀敌,立下赫赫战功;离开战场,他深藏功名,扎根山区,服务一方百姓。初心不改,英雄本色。他不仅是打仗的英雄,更是人生的英雄。
“张富清的英雄人生”系列故事,讲述他离开战场后,当好“人生英雄”的感人事迹。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得以从老英雄的工作、生活等不同侧面感知其初心、情怀、境界,更加理解他身上折射出的奉献精神和信仰力量。
1959年3月至1965年10月,张富清任来凤县三胡区副区长,分管财贸工作。
三胡区是来凤县最穷的地方,当时有着“穷三胡富卯洞”的说法。卯洞公社因为有码头,有船厂、林场等社办企业,相对富裕,县里修电站都要找卯洞借钱。与之相反,三胡区贫穷落后,粮食生产严重短缺。分管财贸的张富清,工作任务格外繁重。
1960年初夏,不到20天的时间里,陕西汉中老家连续给张富清发了两封电报,一次是因为母亲病危,一次是因为母亲过世。
张富清的父亲1932年病故,当时他才8岁。艰难困苦,母亲两个字在他心里分量太重了,能不回去见她最后一面吗?能不回去处理她的后事吗?
那段时间,他正在主持三胡区一项重要的培训。考虑再三,张富清最终没有回去。自此,阴阳永隔,再也见不到母亲,听不到她的叮嘱。
母亲去世后20多年,他离休后,才得以再次踏上故土,祭拜母亲。
“由于困难时期工作任务繁重脱不开身,路太远,钱也不足,我想我不能给组织找麻烦,干好工作就是对亲人们的最好报答。自古忠孝难两全。”多年之后,张富清在笔记本上写下这样一段文字,解释了当初的选择。
“我不能考虑家事和私事,任何时间我都要考虑党和人民的利益,我要做的事符不符合党和人民的要求,符合的我就做,不符合的我就坚决不做。”他说。
但无疑,这样的选择并不容易。在5月13日的笔记中,他这样写道:“每个人都会老去,缺席了陪伴父母衰老的时光,等到想要弥补的时候,也许剩下的只是永久的遗憾。养老是每名子女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多抽点时间陪陪父母,和他们一起慢慢地变老,把辛劳和孤独从他们身边赶跑,把幸福的笑容长久地定格在他们的脸上,让他们享受欢乐安详的晚年。”
他是一个英雄,也是一个凡人。那个特殊的年代,在尽孝和工作之间,他选择了后者。但是,母亲,是他心里永远的痛啊!
爱情的原色——张富清的英雄人生
64年前,张富清回乡探亲,和孙玉兰第一次见面。
他俩同村,算知根知底。她问他的问题是:“你在当兵,有没有加入组织?”
“我入了党。”他回答。
她挺满意:这个人,一点不炫耀,问到才说。
其实她是妇女干部,还去他家慰问过军属呢,那些出生入死的事他却提也不提。
通了半年信,他写道:“你来武汉吧。”
“好啊,那我就去玩几天。”她想。
空着两手就上了长途车,临走前,她去乡里开介绍信,书记说:“傻女儿,你去了哪得回来!一年能回一次就不错了!”
“这话叫他讲到了!真的,多少年都回不去了!”讲这话时,她呵呵笑着,已是一头白发了。
果然,到了武汉,他们领了结婚证,接着就奔恩施。
路真远啊!走了半个多月,先坐船,再坐车,又步行。她在车上吐得昏天黑地,脚和脸都肿了。好容易到了,他又问:恩施哪里最艰苦?
就又到了来凤。
她没带行李,他行李也不多:一只皮箱,一卷铺盖,一个搪瓷缸子。
来凤的条件跟富庶的汉中没法比。“我们那都是平坝坝,哪有这么多山?”
租来的屋,借来的铺板,就成了一个家。做饭要到门外头,养了头小猪,白天放出去,夜里拴门口。“它原快死了的,我买回来养,又肯吃又肯长。”她很得意。
工作也不错,他是副区长,她在供销社当营业员。日子这么过着,挺好了。
可是有一天,他回来说:“你别去上班了,下来吧。”
她不理解:“我又没有差款,又没有违规,你啷个让我下来?”
“你下来我好搞事。”他说。
换别的小夫妻,要大吵一架了吧?
“这不是吵架的事情。”她说,“是他先头没说清楚:国家有政策,要精简人员。他说了,只有我先下来,他才好去劝别人下来。”
她就这么回了家。先是给招待所洗被子,后来去缝纫社做衣服,领了布料回来,白天黑夜地做,做一件挣几分钱。
几个孩子帮着打扣绊,还要出去拾煤渣,挖野菜,到河边背石头。一家六口只仗他一人的工资过活。孩子们长到十几岁,都不知道啥叫过节。
他去驻村,又选的最偏远的生产队。她一人拉扯四个孩子,经常累得晕倒。
住院,几个孩子围着她哭,她搂着轻声安慰。身体好点了,又马上缝补了干净衣服,买了辣椒酱,用药瓶分装好了,让孩子带到山里给他吃。
“哪个干部家里过成你这样?”有人替她不值。
“你怨他干啥,他是去工作,又不在跟前。”她叹口气。
那时,他的心里,一定也沉沉的吧?!
离休回家,他从“甩手掌柜”立刻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买菜洗衣收拾家,到处擦得锃光瓦亮,叠得整整齐齐,角角 …… 此处隐藏:31899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