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学习了关于党的xx大党的相关内容。我们党的xx大把改善民生放在了突出位置上。面对当前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我们中央政府又把投资建设一批民生工程,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扩大就业、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农民收入,做好社会保障的各项工作,解除群众消费的后顾之忧等事关民生的问题放在重中之重,这充分体现党始终坚持执政为民的理念。如何把中央提出的改善民生的好事办好呢?我认为倾听“民声”是重要的前提。
首先倾听“民声”有利于把钱花在刀刃上,避免出现新的形象工程。目前各地方政府大干快上的投资热情相当的高涨,而数万亿资金这块大蛋糕自然是人人都想分到一块。尽管近几年来不顾实际、乱建形象工程的情况有所好转,但我们仍需提高警惕。在“4万亿投资”的诱惑下,那些形象工程可能会打着这样或那样的幌子趁机开工,甚至不惜靠弄虚作假、胡编乱造来争取资金,这不仅不能达到政府投资的初衷,反而会造成极为恶劣的后果。正如有人说,“民声”是政府工作的一面镜子。
只有经常照照镜子,才能不断纠正和减少为政之误,更有效地改善民生。同时,“民声”又是最公正的评判。 因为老百姓直言不讳的声音,虽不中听却很中肯。期待各地在出台“民生”决策时,多听听来自基层的声音,少搞拍脑袋工程。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纳税人的血汗钱用在刀刃上,才能让的人从中受益。
其次倾听“民声”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科学民主的决策是怎么来的?非上天赐予,也不是仅凭领导人和专家学者运筹定夺,就能使方略尽善尽美。既为国计和民生大计,其根基还在于广大人民群众。因此,群众声音在任何一项重大决策和举措形成的全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否则就极可能产生诸如首长工程、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等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的错误行为。
这不仅不会让百姓高兴,也难得到百姓的拥护和支持。目前我国扩大投资,拉动内需的要求的确十分地迫切。但越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部委和地方政府越是要头脑冷静。如果不顾实际需要,不顾配套能力,不顾客观条件,不顾民声和民意,一窝蜂地上所谓的民生项目,可能会造成内需没有拉动起来,却给中央和地方财政背上沉重的包袱,甚至遭遇百姓责问。正如总理11月20日和25日在中南海主持召开经济专家和企业界人士座谈会上所强调的,越是在困难和复杂的情况下,越是要坚持科学民主决策,越是要增强决策的透明度,越是要加强决策的民主监督,以保证“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的要求真正得到落实,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所以,事关群众利益的项目,方案出台前,务必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更何况在真实的民声中,不仅可以了解、体恤群众的困难与疾苦,还可以在急切的民声中,寻找怎样解决当前群众最迫切最现实最直接利益问题的最佳方案。
有这样一句话“一个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说到底,能不能听到民声,决不只是民主作风问题,而是执政为民的一个试金石。若不能听到真实的民声,又何来改善民生之为呢?所以我们应当倾听民生,创造一个更和谐的社会。
尊敬的党组织:
今天我们学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内容,我们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息息相关,思想汇报xx年12月。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改革开放与思想解放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向新的历史阶段转变,促进了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与发展。
思想大解放,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奠定思想基石。解放思想是引导社会发展、催生新生事物的强大力量,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直接的思想基石。没有改革开放进程中的思想大解放,就没有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发展。在创立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我们既没丢“老祖宗”,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根据当代中国改革发展的实际,深入研究和探讨“为谁发展、靠谁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
实践中,坚决破除把经济增长等同于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冲破发展不计成本、不惜资源和环境代价的思维定势,坚决消除“重物轻人”的思想理念,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展现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最新认识,开辟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实践证明,只有不断解放思想,才能在深化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推进理论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
经济建设的经验,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提供客观依据。马克思主义的每一次重大发展,总是与一定时代条件下的伟大实践联系在一起。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面对濒于崩溃边缘的国民经济,我们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历史性决策,通过改革开放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增长奇迹。
但不容讳言,随着改革开放的步步深入,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由于过分追求经济增长数量,出现了忽视经济增长质量、忽视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解决 …… 此处隐藏:21219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