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严苛的目光挑剔,肯定还有不均衡、不合理甚至不公平,但如果以十年为单位、以13亿为基数、以现代化为坐标,我们便会多一份感慨和信心。让世界1/5的人口,在短短十年里迅速提高生活质量,逐步彰显人的价值,这是中国面对责任这道考题交上的一份厚重答卷。外电这样评价:改善民生成为中国经济政策的主轴,让人民幸福成为政府工作的主题。
(五)“让人民幸福”,这确实是十六大以来十年探索的精髓,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要求。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中,人向来是全部哲学的核心。共产主义的宏伟构想,正是为了“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在马克思看来,社会主义就是让人复归到真正人的本质,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在史无前例地解决了十几亿人口温饱问题和初步达到小康之后,社会主义中国需要开启对自身的重新审视。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但贫富差距在拉大;物质需求渐渐满足,但更高层次期待出现井喷;经济增长速度很快,但对资源环境的透支难以为继;生活境遇有了巨大改变,但对公平正义的呼唤日益强烈。面对这样的挑战,如何更好体现社会主义本质?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
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论断,表明了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发展伦理的深刻把握。“正义的增长”不仅是人类社会的重要命题,更是社会主义的题中之义。社会主义的性质只有在保证全体人民共建共享的基础上,才能得到充分体现。 “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各项权益”,“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在以人为本的旗帜下,这十年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