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意识,结合实际,加强宣传,注重引导
------美化农村家园,改善环境卫生
孟子说过,“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意思是说:分给百姓五亩大的宅园,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丝绸了。这段话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是给老百姓盖房子的土地。当然,不是给了土地就结束了,还要进行第二步,动员老百姓在土地盖上房子。盖上房子还没有完,最后还要引导他们种上桑树。我们知道,关系到老百姓日常生活主要是四件事“衣,食,住,行”盖好房子解决了住的问题,种上桑树,可以养蚕,蚕丝织成绸布,就可以解决穿衣的问题。另外桑树的果实桑椹,成熟的比较早,遇到灾荒年月,春夏交际,青黄不接,旧粮没了,新粮还没有下来,桑树的果实和蚕蛹还可以充饥。房前屋后,种上桑树(当然不只是桑树,还有果树,蔬菜等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庭院经济”),看起来是一件平常的小事,但是从它的作用和效果看,实际上是当时解决国计民生,实现温饱,战胜饥荒灾害,甚至保证国家稳定,不发生动乱的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好最实用的办法。就是在平时没有饥荒的年成。
房前柳树成荫,
屋后桑叶青青,
三五间茅舍,
七八只鸡鸣,
阳光明媚,空气清新。
也是一幅再美好不过了的农村家园的景象了。
当然,这是在生产力比较落后的情况下,当时的先哲和贤才们对农民生计和农村生活环境的一个非常切合实际的建议和倡导。虽然这种做法现在我们是不可能完全搬来照抄,但是其中所包含的理念,不管是现在,还是在将来,肯定都不
会过时的。因为它包含的是一种在农村地区“人居和环境”即充分利用,又舒适美化的和谐发展思想。
回顾改革开放以前,农村经济非常落后。当时,每个家庭,孩子多,负担重,许多地区和人口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更顾不上什么居住和居住环境了,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可能还清楚地记得,那时的农村环境和生活是:
门前牛粪一堆堆,
满地垃圾臭哄哄。
天阴下雨没处走,
厕所苍蝇闹嗡嗡。
井水是又苦又咸,
菜里却没油没盐。
家里更是:
屋里黑洞洞,
院里秃光光,
鸡鸭蹲在饭桌上。
猫钻进了被窝,
猪睡在厨房,
老鼠爬的满房梁。
还有
狗跳墙,羊上房,
老猫蹲在锅台上,
白天苍蝇从厕所到厨房,
晚上蚊子碰到了鼻尖上。
全家只有一张床,
大人整天皮肤痒,
孩子满身都是疮。
当然还有其它的一些情况,象随地吐痰,儿童随地大小便等等,我就不再一一叙述。
自从改革开放,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许多群众都盖起了楼房,居住环境明显改善,特别是近几年,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以上的情况虽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还存在许多问题。门前牛粪一堆堆的情况,虽然比以前少多了,但还经常见到。臭哄哄的垃圾还没有完全消灭,各种花花绿绿的塑料袋、塑料薄膜,废纸片又到处都是,满天飞舞。道路好了一点,苍蝇却嗡声依旧。饭菜是大鱼大肉,井水仍然苦咸难入口。屋里都亮堂了不少,有些家庭的房前屋后还是有草没有树。少数家庭,饭桌上继续蹲着鸡和鸭,被窝不仅睡着猫,如今甚至又多了一条狗。
之所以还存在以上的种种与卫生不相符合的情况和习惯,可能有人会把它归结为经济还不够发达,群众还不够富裕。实际上仔细分析其中的原因,良好的卫生习惯,清洁的居住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取决于经济条件的好坏。现实中,我们也能经常看到,在农村的一些家庭,经济情况并不算富裕,房子虽然不大,但屋子里收拾的干干净净,院子也很小,房前屋后却搞的整整齐齐,鸡有鸡的笼,狗有狗的窝,猪圈盖在合适的地方,院子里栽几棵树,种几株普通的花。这样的
家庭,不用说,厨房里肯定是清洁卫生的,到他们家吃顿饭,喝杯水都放心。因此,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居住环境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们的意识决定的。”特别是在目前农村的经济条件已经有了一定基础的情况下,改善居住环境,创建清洁家园,最主要的是要开展健康教育,提高人们的意识,再结合各地实际,加强宣传,注重引导。群众自己也要自觉行动起来,积极参与,逐步改善农村环境卫生。
在谈关于如何改善居住环境,创建清洁家园之前,我先给介绍几条谚语: 院前栽上柳,家家都富有。
屋后点些瓜,生活不会差。
菜园绿油油,三餐不用愁。
屋子亮堂堂,身上少生疮。
闲暇没事种点花,心情快乐笑哈哈。
中国古人就有在房前屋后栽花种树的传统,一开始我提到的孟子的话,“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就是最好的说明。房前屋后的空地栽上树,不仅清洁空气,美化环境,冬天挡风,夏天遮阳,还可以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不是有句话叫做“房前屋后栽上树,等于有了小金库。”特别是现在常见的大叶柳,长的又快,价格又贵,树苗也容易搞到,为什么不在院子前后的空地上栽几棵呢?当然,由于这种树长的太高了,如果栽在院子里,不要离房子太近 …… 此处隐藏:1355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