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区位因素”复习课的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必修(2)
章节:第三章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农业的区位因素;会结合实例分析各区位因素如何影响农业的区位选择。
2.结合实例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发生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区位选择发生的巨大变化。
4.结合实例,说明工业的区位因素。
5. 各区位因素如何影响工业的区位选择。
6.结合实例,说明服务业的区位因素。
7.结合实例,各区位因素如何影响服务业的区位选择。
二、教学重点:会结合实例分析各区位因素是如何影响产业区位选择的。
三、教学难点:会结合实例分析各区位因素是如何影响产业区位选择的。
四、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法、讨论法、辩论法、材料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新课教学]:
知识点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一、农业区位因素
1. 农业生产活动
人们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等,以获得所需的产品,这就是农业生产活动。
2. 农业生产的特点:①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②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周期性
3. 农业区位因素
影响一定地方农业生产选择的因素称为农业区位因素。
4.主要的农业的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
①气候条件----柑橘是亚热带水果,苹果是暖温带水果。
②水源
河西走廊的灌溉农业;新疆的绿洲农业
③地形
平原地区----种植业;山地、丘陵--林业或畜牧业。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使农作物分布随海拔有所不同。
④土壤
东南丘陵广泛分布着酸性的红壤,适宜种植茶树。
(2)人文因素
①市场需求
大城市人口集中,对农副产品的需求量极大,促使城市周围的乡村地区较多地发展蔬菜、水果、肉、蛋、奶及花卉等农副产品的生产
②交通运输条件
产品容易腐烂变质的园艺业、果蔬业等,更要求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保障。
③政策法规
税收办法、鼓励或限制农业生产规模和类型,以及提高或降低农产品的价格等。
小结: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二、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市场的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最为直接。
2. 科学技术的进步---通过技术手段对光热、水分等不适宜农业生产的状况进行人工干预,使之适宜发展农业。
3. 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改进---使市场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
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条件在不断变化中,其通过对地形、光热、土壤的改造或对市场、交通等因素的影响,间接或直接影响农业发展,具体分析如下图所示:
三、我国农业区位选择发生巨大变化
1.在远离城市的广大农、牧地区形成一大批农副产品生产基地
2. 增加了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
3. 农作物生产摆脱了传统地域的限制
4. 选择易于机械化作业的农作物生产
知识点二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一、工业区位因素
1.工业生产活动
在工厂里,劳动力(工人、技术人员等)运用动力(燃料、电能等)和机械设备,将原料制成产品。这就是工业生产活动。
2. 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
3.工业主要区位因素
与农业相比,工业区位选择虽然也会受地形、水源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但更多是受经济、环境、政策法规等人文因素的影响。
(1)经济效益
从经济效益看,工厂应当选择在利润最高的地方。
1)运输成本.
①近原料产地
一些原料容易腐烂或原料运输成本很高的工业,如制糖工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罐头加工业等多建在原料产地附近。
②近消费市场
一些产品容易变质或者产品运输成本较高的工业,产品需要保持新鲜状态,要尽快运到市场销售,如肉类加工业、啤酒制造业等,多建在靠近市场的地方。
③近交通线
一些需要大量运进原料的工业,需要建在有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的地方,如沿海和沿江港口、铁路枢纽,以及高速公路沿线等交通便捷的地方。例如,宝山钢铁厂。
2)能源成本-----近能源基地
从能源成本看,工业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能源。一些消耗能源多的工业,多建在能源供应
地附近。
3)劳动力成本
①一些耗用原材料少、需要劳动力数量多,但对技术要求不高的工业,如普通服装制造制鞋、家用电器装配等工业,一般多建在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
②一些技术要求高的工业,如集成电路、机器人制造、生物制药、航空航天等工业,需要素质较高的技术人员,一般多建在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区。
(2)环境因素
①一些对环境质量要求较高的工业,大多选择建在环境质量良好的地方,例如,饮用水厂应临近清洁水源地。
②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工业,区位选择应非常慎重。例如,造纸厂、皮革厂等水污染较严重的工业,应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
③大量排放烟尘和有毒气体的工厂应设在城镇、居民区盛行风的下风地带或与季风垂直的郊区。如化工厂。
(3)社会因素
①国防需要---,20世纪50年代,由于国防的需要,我国在内陆山区建立了一些大型工业基 …… 此处隐藏:3808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