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兰亭集序》课文剖析(3)

时间:2025-07-09   来源:未知    
字号:

者,“晤言一室之内”,就是指那些潜心于老庄玄学、谈玄悟道、清心寡欲、清静无为的人;所谓躁者,“放浪形骸之外”,就是指那些不拘礼法,放荡纵欲,玩世不恭的人。这些人都是当时的失志之士,作者认为他们尚且可以“欣于所遇”“快然自足”,享受人生的乐趣,那么对于其他的人就更不必说了。作者以此两种人为例,是为了说明人生的乐趣是人人都有的普遍的现象。]虽趣舍①万殊②,静躁③不同,当其欣于所遇④,暂得于己⑤,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⑥;及其所之⑦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⑧之矣。(他们选择的生活方式虽然千差万别,各不一样,但当遇到高兴的事,从中有所得,他们都会感到愉快和满足,觉察不到衰老即将到来;等到他们对津津乐道的东西感到厌倦,情绪就随着事情的变化而转移,感慨也就随即产生了。①趣舍:取舍。趣,qǔ,同“取”。舍,舍弃、放弃。②万殊:千差万别。③静躁:虚静、浮躁。静,指晤言一室之内者;躁,指放浪形骸之外者。④欣于所遇:对于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⑤暂得于己:自己暂时得志。暂,一时。得,得志。⑥不知老之将至:不知道衰老之年即将到来。语出《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⑦所之:即“所遇”。之,往,到达。⑧系:附着,随着。)向①之所欣②,俯仰之间,已为陈迹③,犹④不能不以之⑤兴怀⑥,况修短⑦随化⑧,终期于尽⑨!(原来所感到欣慰的事,一下子就成了陈迹,而且还往往因此而生感慨,何况人的寿命的长短随造化而定,最后一切都化为乌有!①向:过去,以前。②所欣:即上文“所遇”“所之”。③陈迹:旧迹。陈,旧。迹,事迹。④犹:还,尚且。⑤以之:因此。之,指代“向之所欣 已为陈迹”。⑥兴怀:引起感触。兴,发生,引起。⑦修短;长短,指人的寿命长短。⑧化;造化,大自然。⑨终期于尽;最终归结于消灭。期,课本释为“至,及”;一般的版本释为“期限”。)[这两个句子描写了人一生的心理流程。作者异中求同,尽管人们的处世态度和生活方式不同,但是人们对人生的体验和感慨却是相同的:欣于所遇时,不知老之将至;所之既倦时,感慨系之;“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则“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无不浩叹岁月易逝,人生苦短啊。既然人们对于岁月的消蚀、时光的流逝尚且大发感慨,那么,等到“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一旦生命行将终结,又怎能不黯然消魂呢?这就说明乐生痛死,是人的共性。]古人云:“死生亦大矣①”,岂不痛哉!(所以古人说:“生与死也是每个人都要面临的大事情啊”,我们能不感到痛惜吗?①死生亦大矣:语出《庄子·德充符》:“仲尼曰:‘死生亦大矣。’”)[从人们共性中,引出“死生亦大矣”的观点,抒发人不免一死的悲痛。]

这是文章第三段,是文章重点难点所在,“死生之大”是本文的中心观点。作者是怎样说明这个观点的呢?作者指出人们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虽然各自有所不同,有的喜欢“静”,有的喜欢“躁”。但是,不论哪种人,生命的历程本质上都是相同的,对人生的感受也都是相同的,在“欣于所遇”之时,“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享受人生的快乐;在“所之既倦”之时,“情随事迁,感慨系之”,悲叹人生变幻莫测;在“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即人至老年,回顾过去之时,则“不能不以之兴怀”,伤感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等到“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面临死亡之时,每个人都会“岂不痛哉!”深感死亡的悲痛。(青年时)快然自足──(中年时)感慨系之──(老年时)以之兴怀──(临死时)岂不痛哉”,这是每个人在人生道路上所必然经过的心理流程,随着时光的流逝,生命的消亡,死期的来临,伤感之

《兰亭集序》课文剖析(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
二维码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出现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协助您处理。
× 常见问题(客服时间:周一到周五 9: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