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帝国主义论》的当代价值
作者:姜迎春 《光明日报》( 2016年06月08日 14版)
今年是列宁《帝国主义论》一书写作完成100周年。重温这一伟大著作,不难发现,列宁对帝国主义所作的深刻剖析和重要论断在一个世纪的历史发展中不断得到验证,《帝国主义论》所展现的客观逻辑和真理力量仍然是我们重要的思想财富。
从《帝国主义论》看资本主义的历史性
当代许多重大理论问题都与如何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性直接相关。在众多理论思潮中,形而上学的资本主义观十分流行,认为人类历史已终结于当代资本主义的“历史终结论”就是其典型代表。
马克思主义强调资本主义有其产生、发展、灭亡的历史过程。列宁继承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指出在帝国主义时代,“私有经济关系和私有制关系已经变成与内容不相适应的外壳了,如果人为地拖延消灭这个外壳的日子,那它就必然要腐烂,——它可能在腐烂状态中保持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在机会主义的脓疮迟迟不能治好的最坏情况下),但终究不可避免地要被消灭”(《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27卷第438页)。长期以来,不断有人指责和否定“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这一论断,认为列宁的“预言”落空了。这样的指责和否定之所以错误,根源在于没有注意到列宁的历史辩证法。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之前的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是经过命运的反复摇摆才退出历史舞台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命运也必然经历这个历史过程,决定这个过程的是资本主义固有的“基本矛盾”。这不是一个纯粹的理论逻辑,而是一个具体的实践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