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夜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抒发了作者安适、宁静的心境。
3.感悟诗歌文字表达的技巧,了解借景抒情、象征、拟人等诗歌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抒情小诗篇幅短小,内涵丰富,鉴赏时要从诗歌表达的特点出发。诗歌语言的精炼、含蓄,诗意的跳跃与哲理性,象征、比喻、铺排的运用,结构与用语的独特等,要靠我们不断地去进行赏读训练。
关于象征手法的专题研究
象征手法是一种文艺创作的表现手法。指通过某一具体的特定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一般较为深远),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的内容在特定条件下的类似和联系,使后者得到具体直观的表现。它是用抽象的文题具体化来表现一种抽象的主题,从而使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含蓄、深沉、形象、具体,感人至深。
一般地,象征可以分为公共象征(传统象征)和私设象征(个人象征)两大类。例如:龙自古以来就被视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属公共(传统)象征;《星星变奏曲》中,“星星”象征着光明和希望,这就属私设(个人)象征。
我们大家所熟悉或学习过的、采用了象征手法的文章不少,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周敦颐的《爱莲说》等,这些文章描写对象不同,语言风格各异,而且有白话,有文言,但它们具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即作者都不是单纯地赞美白杨、莲花,而是借这些物来赞颂某些美德以及具备这些美德的人,或借以说明某项事理。这些写作手法,通常称为“象征的手法”。如果再分得细些,还可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称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因物说理(或议政)”等。
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往往容易混淆。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如周敦颐的《爱莲说》,作者借物咏怀,通过对莲的形象的具体描绘,抒发了作者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情趣。 借景抒情是指借助于描绘景物而抒发感情,感情寓于写景之中。如鲁迅的《故乡》一文的开头一段,作者并没有直接抒发“我”的悲凉心情,而是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来表达“我”当时的心境:压抑、窒息、悲凉。
象征手法包括象征体和本体两个方面,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必须有内在联系。如《星星变奏曲》一诗中,星星在暗夜中闪闪发光,能给夜行的人引路,让他鼓起勇气,加大步伐前行;同样的,当一个人处在艰难困苦、暗无天日的境地中,突然有人帮他一把,从而给他带来光明和希望,与星星能给人带来光明和希望一样,这正是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这首诗正是抒写了经历过黑暗、苦难的十年动乱(即“文革”)的一代人对光明和希望的渴望———抒发了他们对美好情感,对理解、爱和关怀的需求,对人的权利和自由的向往。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系,依靠联想建立。所谓联想,就是从某一事物想到其他有一定联系的别的事物,也就是从本体想到象征体的相似点,从而使抽象的思想、意义、要领形象化、具体化。例如:在《白杨礼赞》中作者由白杨笔直的干、笔直的枝,想到其与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正直”有相似点。
总之,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把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把不便于明说的意思含蓄地表达出来,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