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改革改制探讨
摘要:国有企业的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本文回顾了我国国企改革实践的几个阶段,认为能否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的改革成功的关键。同时分析了目前我国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国有企业; 改革改制; 公司制
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回顾
建国以来,我国发挥了计划经济的优势,集中国力迅速建立了独立的国民工业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我国的国有企业。国有企业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一直是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并承担着大量的社会职能如办学、养老等。但从1956年到1979年的二十几年的实践证明,我国国有企业运作机制僵化,效率低下。自1978年以来,我国将国有企业的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并“摸着石头过河”地进行了三十几年的探索与实践。
1.放权让利(1978-198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将我国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作为新时期党的工作重点。会议指出了我国原管理体制存在的严重缺点是权利过于集中,应当让地方和工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下享有充分的经营自主全。1979年7月,国务院下达了《关于扩大国营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若干规定》等诸多文件。放权让利试图让国有企业由政府机关的附属物转变为具有相对独立利益和一定自主权的企业主体。
应当说这一措施的实施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国企超额完成计划和增收节支的主动性。但由于放权让利尺度不好把握,企业普遍会极力讨价还价,且放权让利后难以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因而没有从根本上决国有企业的实质性问题。又由于企业利润上缴的非强制性,存在着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的矛盾,使得这一时期我国财政能力不断降低。
2.经济责任制(1981-1983)
为克服放权让利的矛盾,同时借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责任制改革的成功经验,1981年11月,国务院批转了国家经贸委等单位拟定的《关于实行工业生产经济责任制若干问题的意见》等文件,在全国推行经济责任制。主要采取利润留成、盈亏包干、以税代利、自负盈亏的方式。
经济责任制促进了企业改善经营管理的积极性,企业的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增加我国的财政收入。但也存在制定标准时很难找到客观的责、权、利标准。而且出现了企业盲目扩大职工收入的现象,导致了我国经济秩序的混乱和物价上涨。为此,国务院停止了经营承包责任制做法,并逐步推行利改税政策。
3.利改税(1983-1986)
利改税政策分为两步。第一步,1983年4月,国务院批准了财政部提出的《关于国营企业利改税的推行办法》,将国有大中型企业由过去直接想主管部门上交利润,改为向国家交纳所得税,比例为55%,税后利润分成。第二步,1984年10月国务院批准转财政部拟定的《国营企业利改税试行办法》,改变第一步利税并存的情况,并对税目税率进行调整。将当时的工商税分为产品税、增值税、盐税及营业税。国家对企业的利润分别征收所得税和调节税,其中调节税比例按一户一率分别核定,税后利润留在企业。
利改税将企业利润留成制度化、法律化,有利于保护企业利益和促进企业发展。但一户一率政策不但造成鞭打快牛现象,挫伤了优秀企业的积极性,也造成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税负不均。到1986年,由于经济紧缩,在国有企业出现了连续22个月的大面积利润滑坡后,便不再执行利改税政策,逐步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
4.承包经营责任制(1986-1993)
1986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的若干规定》,着手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改革重点放在完善企业经营机制,实行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上来。按包死基数,确保上缴,超收分成,欠收自补的原则,包上缴国家利润,包技术改造任务,实行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
承包经营责任制并未能使国有企业成为独立的法人地位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企业负盈不负亏,企业行为短期化,所以也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国企问题。
5.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993-2004)
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姓资姓社问题不再争论了,一切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我国国企改革切入到了实质性和深层次问题。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国企改革方向是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产权明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同年12月,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标志着我国国企改革进入新的阶段。
1999年9月,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全面总结了20年来我国国企改革和和发展的基本经验,提出了国企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是:基本完成战略性调整和改组,形成比较合理的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决定》是我国国企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按照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的“按照国家所有、分级管理、授权经营、分工监督 …… 此处隐藏:3995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