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页 共 3 页 6、用速度公式计算,是重点和难点。灵活应用,用规范格式解题。
四、测量平均速度
1、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υ = t s
2、方法:用刻度尺测路程,用停表测时间。 第二章 声现象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的物体叫声源。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 (人靠声带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靠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 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靠钟振动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介质:声音传播所需的物质叫介质. 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
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交谈;
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
注:有声音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4、声速: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 ;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t
s ; 声音在15℃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影响声速的因素:介质的种类,介质的温度.
在不同介质中声速 不同 (填 :同、不同)。声在 固体 中传播最快,在 气体 中传播最慢(填 :固体、液体、气体)。
例:在装水的钢管的一端敲一下,另一端的同学听到三次敲击声,第一次敲击声是 钢管 传来的,第二、三次敲击声依次是 水 、 空气 传过来的。
(三)、回声: 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1、听见回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 0.1 秒以上人就能听到回声。
如果不到0.1s ,回声与原声相混使原声 加强,觉得声音更响亮。发声体距离障碍物的距离至少要大于 17 米才能产生回声。
距离: S=21vt =2
1×340m/s ×0.1s=17m 2、利用回声测距离:s= vt/2 .,利用回声探测鱼群、测海的深度等。
二、声音的特性
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乐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 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声音的强弱叫响度;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 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强;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弱; 音色:指声音的品质。(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