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唐诗三首
第1课时 石壕吏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在中国近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唐朝曾是一个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的时代,那么你们知道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是什么吗?
资料链接:安史之乱[见相应教学资源(官网可下载)]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把握情感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正音正字。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求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3.学生借助注释和参考资料,疏通诗文大意。
目标导学二:研读,质疑释难
1.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
明确: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辞”。诗的前四句写“致辞”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老妇致辞又可分为两层:8—16句写老妇人叙述家中的不幸;17—20句写老妇人主动请求从军。
2.本文的主体部分是“吏”与“老妇”的对话,老妇的回答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的?
明确:一是服役惨景;二是家中困境;三是被迫应役。
3.老妇人是心甘情愿去应征吗?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提示:①抓住“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了解“一何”的含义,体会
“呼”“怒”中吏的凶狠和“啼”“苦”中妇的凄苦。②挖掘“夜久语声绝”中“夜久”隐含的内容,老妇长时间地苦苦哀求,最终还是被无情拒绝。
教师小结:并非自愿,因为保护丈夫、儿媳、小孙心切,故作恳请,老妇之凄苦可见一斑,亦可见差役之冷酷。
4.从诗题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吏,但诗中对差吏描写很少,为什么不写差吏的话?
明确:这是一种“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写作手法,差吏的话可以推测出来。
5.这首叙事诗表现了什么主题?
明确: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三、板书设计
石壕吏差吏夜捉人
老妇哭诉苦难
老妇自请服役战乱灾难 官吏横暴 忧虑时局
第2课时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反复诵读,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2.品味诗中精彩的描写。
3.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感。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知道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一般人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生前一定过着非常舒适、安逸的生活,身居华屋,锦衣玉食。可事实远非如此。“文章憎命达”,无数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恰恰是作者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产物。对诗人杜甫来说,更是这样。他不仅没有过上安稳的生活,甚至饱受战乱带来的饥寒之苦,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这篇文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他在这种情景下的真实写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走近作者,了解作品背景 1.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甫历经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被称为“诗圣”,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其诗作被称为“诗史”。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其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
2.背景资料。
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
都,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屋。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唐由此由盛转衰,这次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榛荆,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广大人民皆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中。
目标导学二: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诗歌体裁及内容
1.初读诗歌,说说这首诗歌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从字数、音韵、句式等方面回答)
明确:全诗篇幅较长,诗歌竟然长达二十四句;以七言为主,也夹杂九言;押韵,但是并不是一韵到底,韵脚换了很多个。
2.介绍歌行体。
3.细读课文,初步感知诗歌的大意,并给每段拟写八字小标题,体会作者当时的复杂心情。
明确:(1)狂风屋破,茅草乱飞。(焦灼苦痛)
(2)群童抱茅,倚杖自叹。(愤懑无奈)
(3)屋漏衾裂,彻夜难眠。(忧思不绝)
(4)愿现广厦,大庇寒士。(忧国忧民)
总结:第1段写面对狂风破屋的焦虑;第2段写面对群童抱茅的无奈;第3段写遭受夜雨的痛苦;第4段写期盼广厦,将苦难加以升华。前三段是写实式的叙事,诉述自家之苦,情绪含蓄压抑;后一 …… 此处隐藏:2819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