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择业观念的调查分析
大学生就业择业观念的调查分析 前言
金融海啸的蔓延不仅给全球的实体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冲击,也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约束。经济增长速度下降,而大学毕业生又以滚滚浪潮之势涌入人才市场,怎样才能成为大海中的弄潮儿?我们又应该以何种心态面对就业择业难题?在本次的暑期实践调查活动中,我们小组对长沙高校的100名学生发放了主题为“大学生就业、就业择业观念”的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96份。由问卷的统计结果我们发现了大学生就业、就业观念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通过网上调查作了进一步的了解。通过讨论和思考,我们对大学生的就业择业问题作出分析提出建议,希望能给即将面临就业的大学生以参考。
正文
一. 影响大学生就业择业观念的因素
1.客观因素
随着高校的扩招,如今的大学生已非昨日那样的凤毛麟角,尽管手捧文凭证书满心期待,对于就业择业问题他们也充满了无奈和茫然。时代在变,观念也在变。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理想地追求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双重满足,然而刚从大学这个象牙塔里面出来毕竟涉世未深,他们的就业择业观念无形中被社会的舆论、家庭的背景、专业的差异、个人偏好等各种客观因素影响着。
大学生就业择业观念的调查分析
大学生择业时考虑的客观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当今大
10 20 30 40 50 60 学生考虑得最多的几个因素是: 个人的兴趣爱好、经济收入、 行业发展前景、工作舒适程 度、对社会贡献大小。在调 0
查的96人中,有58人认为个人的兴趣爱好对择业有着重要影响,有56人认为经济收入也是择业时经常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此外,行业发展前景、工作环境的舒适度、以及对社会的贡献大小也成为绝大部分大学生择业的重要因素。由此看来,大多数大学生在就业择业时注重从实际情况出发,既不一味地追求物质收入,也不孤傲地只追求个人的精神满足。由马斯洛先生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也告诉我们:自我价值的实现需求是建立在安全需求等物质基础上的,因此大学生在择业时应尽量达到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和谐,一方面这是对社会对家庭的负责,另一方面这也有助于培养我们良好的生活态度。
对于就业地区的选择,有52个人选择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占到了54%,有30%的人选择在中部大中城市工作,另外还有8%的人选择去西部地区工作。如今,高工资不再成为吸引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良好的工作环境也成为必须考虑的条件。东部沿海地区生活条件相对充裕,具备比较好
的城市化发展基础条件,成
为大学生就业首选。对于中
部地区,也利用自己消费低、
大学生就业择业观念的调查分析
0 10 20 30 40 50 60 环境优雅的优势吸引了不少
毕业生。而对于西部地区,环境较恶劣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但是国家对西部地区的扶持政策给西部的经济提供了发展的空间,且西部矿产资源、旅游资源丰富,加上当今大学生对实现自我价值的远大追求和对国家做出贡献的伟大决心,不少青年立志扎根西北,报效国家,这也为大学生就业开辟了一条光明的大道。
对于就业单位的选择,在所调查的96人中,有43人选择了国有企业,有30人选择了外资企业,其次还有23人选择了民营企业。由于国有企业往往享有国家给予的政策性优惠和某些特权,如某些行业经营的垄断性、信贷优惠以及在资源利用、外汇外贸等方面的优惠、亏损弥补和破产时的特殊对待等,多数大学生把进入大型国有企业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追求,然而,发展模式固定,创新点不多,是阻碍国企发展的原因。当然,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以及经营特色也为大学生创造了不少的工作机会,但这些企业风险性大、发展空间小。
对于工作薪水的期望也是各有不同,以2000~4000元/月是较普遍的追求,事实上大学生本科刚毕业之后拿到的工资可能无法达到个人的期望水平,这要看自己以后在岗位上的表现,因此大学生的这个定位也是比较正确的。
2.主观因素
影响大学生就业择业的客观因素固然重要,但主观因素却决定客观条件的改变。目前,有一些大学生对就业情况感到不乐观,他们认为当今的市场经济受金融危机的冲击,且职业竞争者过多,因此要找
大学生就业择业观念的调查分析
到称心如意的工作很难。事实上,个人的心态和对待职业的态度对就业择业有着很大影响。就业态度的变化,能从一个方面反映市场上人才供给的情况。
在当前,大学生就业比较
困难的情况下,“先就业再择
业”的态度成了多数毕业生的
首选,详细数据统计如右图:
对比大学生和企业对大学生
就业观念的认识,大学生如果一味的为“先就业后择业”而“先就业后择业”的话,并不一定是非常合适的就业观念,这方面在用人单位那里已经有所反应。而该确立怎样的就业观念,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调查显示,当今大学生对
就业形势表现不乐观,对找到
合适的工作缺乏足够的信心,
详细数据统计如右图:
正如同企业对大学生建议一样,既然不能改变既定现实 …… 此处隐藏:2379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