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试卷
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句中“类”动词,仿效;“忽”动词,忽略;“料”动词,估计想象;“胜”名词,尽,完。
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以文本有关内容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本题要求“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填空”。题目中说“作者反对①,而导致史书失真、失实;他主张编撰史书应当②”。从原文搜集导致史书失真、失实的句子,然后倒推即可。文中说“记其当世口语,罕能从实而书,而复追效昔人,示其稽古。用使周、秦言辞见于魏、晋之代,而失彼天然,今古以之不纯,真伪由其相乱”,可见作者反对的是史书语言一味模仿古人,主张“抗词正笔,务存直道,方言世语,由此毕彰”,也就是要使用历史时代的真实语言。
【点睛】
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
译文:言辞一经内心发出,就关系到荣耀和耻辱,言辞没有文采,就不能传布久远,可知修饰言辞以独自应对,是古人所重视的。上古时候,人们都质朴简略,当时的言语后人难以理解,须通过解释才能明白。因此要探究道理却记事简略而意义深刻,要考查文辞则言辞艰深而事理很明白。周代借鉴了夏、商二代的礼仪制度,文化昌盛,大夫、行人,特别重视应对辞令,语言委婉而切当,言辞流畅华美而不过分。
追寻战国以前,史书记载的言语都可以吟咏朗诵,这不是编写时修改的结果,实在是当时言语本身质朴优美的缘故。如何来核证呢?“山木”“辅车”,就是当时民间的谚语;“原田是谋”,是普通众人的吟咏。这些都是草野低贱之人的吟咏,尚且能如此温润和婉,何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