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试卷
D.欢乐场景的吹鼓手
...吹鼓手:捧场助阵者。
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历史悠久的“萝岗香雪”景观的命运变化,折射出时代大潮下人们价值观的变化。B.作者第二次到萝岗赏梅时错过了花期,但曲折疏朗的梅枝风韵令作者稍解遗憾。C.第⑳段描绘的公园景象,反映出一种社会流行的审美情趣,作者对此心怀忧虑。D.文章善用比拟、比喻手法为梅摹形绘神,传递出作者对其际遇的复杂情感与思考。10.联系上下文,解释第⑱段画线句的含义。
11.文章题为“赏梅,在梅花谢了的时候”,但全文所写四次赏花经历中,只有第二次与题目内容吻合。请结合四次赏花经历,说说作者这样拟题有怎样的作用。
12.第⑬段写道:“它们属于在宁静和舒缓中才能打捞到的享受,像喝一杯好茶需要独自慢慢品咂。”结合你的经历,谈谈你对这类“享受”的体会。要求:写出具体的“享受”内容以及获得的体验和感悟。
二、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盖枢机之发,荣辱之主(1),言之不文,行之不远,则知饰词专对,古之所重也。夫上古之世,人惟朴略,言语难晓,训释方通。是以寻理则事简而.意深,考文则词艰而义释。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大夫、行人,尤重词命,语微婉而多切,言流靡而不淫。
寻夫战国已前,其言皆可讽咏,非但笔削
..所致,良由体质素美。何以核诸.?“山木”“辅车”,时俗之谚也;“原田是谋”,舆人(2)之诵也。斯皆刍词鄙句,犹能温润若此,况乎束带立朝之士哉!则知时人出言,史官入记,虽有讨论润色,终不失其梗.概.者也。而后来作者,通无远识,记其当世口语,罕能从实而书,而复追效昔人,示其稽古。用.使周、秦言辞见于魏、晋之代,而失彼天然,今古以之不纯,真伪由其相乱。
唯王、宋著书(3),叙元、高时事,抗.词正笔,务存直道,方言世语,由此毕彰。而今之学者,皆尤.二子以言多滓秽,语伤浅俗。夫本质如此,而推过史臣,犹鉴者见嫫母多媸,而归罪于明镜也。近有敦煌张太素、中山郎余令,并称述者,自负史才。郎著《孝德传》,张著《隋后略》。凡所撰今语,皆依仿旧辞。若选言可以效古而.书,其难类者,则忽而不取,料其所弃,可胜纪哉?
盖江芊骂商臣曰:“呼!役夫,宜君王废汝而立职。”汉王怒郦生曰:“竖儒,几败乃公事。”单固谓杨康曰:“老奴,汝死自其分。”乐广叹卫玠曰:“谁家生得宁馨儿!”斯并当时侮嫚之词,流俗鄙俚之说。必播以唇吻,传诸讽诵,而世人皆以为上之二言不失清雅,而下之两句殊为鲁朴者,何哉?盖楚、汉世隔,事已成古。魏、晋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