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苏联的改革和解体■赫鲁晓夫改革的失败 ■戈尔巴乔夫改革
■苏联解体
列 宁
斯 大 林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红星陨落——当一个伟大的国家退出历史的舞台时,我 们仿佛看到它开国时的辉煌,也看到了它谢幕时的凄凉。 回顾这段历史,苏联的经济改革从赫鲁晓夫开始,经历了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三位领导人时期。
苏联没有因自身的改革变得强大而是走向解体,为什么?
一、赫鲁晓夫改革的失败
斯大林逝世留下了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和政 治大国的辉煌,也留下了制约苏 联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桎梏。
赫鲁晓夫(1894—1971)
1、改 革 背 景(苏联)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速度和重工业相比较,差距十分悬殊。从 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战前的1940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1.9%, 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则为1.5%。农业轻工业的缓慢发展严重影响了人 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度发展重工业使人民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1949 年,当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第二核大国,其钢铁和电力发 展水平也跃居世界前列之时,而皮鞋产量仅163.6(百万)双,全国一亿 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 ——《苏联国民经济》第87页 电冰箱、洗衣机和电视机产量也极少,1950年产电视机约1.19万台, 电冰箱0.12万台,洗衣机0.03万台。农业的情况则更为严重。若按人口平 均计算,谷物产量1913年全俄为540.2公斤,1940年才达429.7公斤, 1950年为447.1公斤,1955年也才为524公斤;肉类统计1913年为31.4公 斤,1940年为24.2公斤,1950年为27公斤,1955年为31.8公斤。 ——周荣坤《苏联基本数字手册》第100、116页
——音响,录像机都不能生产
2、赫鲁晓夫改革的失败苏共二十大召开 打破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全面否定斯大林引起了思想混乱——没有实事求是的评判斯大林的功与过。 (评价一个人要实事求是,一分为二 。)
经济改革——农业为了在东部地区开垦荒地,“更充分地利用西伯利亚的农业潜力”, 仅1954年上半年的时间里就有40000人去了西伯利亚的垦荒区。国家在 1955—1956年间调往东部地区的拖拉机(以15匹马力计算)达20多万台。 此数约为全国提供给农业的机器总数的三分之一。在哈萨克斯坦、乌拉尔、 阿尔泰和克拉斯诺雅尔斯克边区、鄂木斯克、新西伯利亚、萨拉托夫和斯 大林格勒州,以及北高加索的部分地区,总计开垦出约3600万公顷的荒地。 开垦荒地的最初成效是明显的,并且在1954年就表现了出来。1954年的春 播面积一下子就增加了945万多公顷,其中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增加了近 640万公顷(其中,
小麦播种面积增加了358万多公顷)。 ——赫鲁晓夫:《在苏联建设共产主义和发展农业》第1卷第337页、306页 1954年的粮食总产量达到8560万吨,其中来自开垦地的产量为 3720万 吨,约为总产量的 43%。新垦区的谷物生产增加得尤为显著。这一年,西 伯利亚西部各区的谷物产量比1953年增加了一倍。哈萨克斯坦地区的谷物 产量比1953年增加了35%。而阿尔泰地区则几乎增加了三倍。 ——《苏联的农业(统计资料集)》第90—91页
赫鲁晓夫大力提倡 种植玉米
赫鲁晓夫在农场视察
苏联农业获得丰收
由于开垦前对那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未进行科 学的分析,大规模的开垦破坏了广阔草原上的植被, 从1955年到1960年,已有几十万公顷土地被风沙侵 蚀。1962年夏季东部干旱,风化侵蚀波及了几百万 公顷。仅在巴夫洛达州一地就有150万公顷土地被 风“刮走了”。 ——1964年莫斯科版《处女地地区国营农场和集体 农庄》
经济改革——工业改革1961年10月,在苏共召开的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上通过了 新的《苏共纲领》。“二十二大”决议和苏共新纲领提出了以 扩大企业权限、加强经济刺激、充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各种 经济杠杆以及加强经济核算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改革思想和方 向。《纲领》强调指出:“为了动员内部潜力,更有效地利用 基本建设投资、生产基金和财政资金,必须在国家计划任务的 基础上,扩大企业的业务独立性和主动性。提高企业在采用先 进技术和更充分地利用生产能力方面的作用和兴趣”;“根据 商品货币关系在社会主义时期所特有的新内容,对商品货币关 系充分加以利用”;“经济领导将依靠对高生产指标的物质刺 激和精神刺激,对劳动的物质刺激和精神刺激是争取共产主义 斗争中的伟大的创造力量。 ”——利用利润和奖金推动企业发展,但管理制度没有走出斯大林模 式 ——仍没有改变农业轻工业落后的状态。
国
防建 设
1953年8月12日苏联进行了第一次氢弹爆炸试验
原子能发电站
1954年6月27日,苏联科学家建成世界上第一座 原子能发电站。右图为1956年发行的纪念邮票。
反应堆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成功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加加林
加加林在苏联“东方一号”宇宙飞船内
二、戈尔巴乔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国家情况不妙。……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得多, 越来越落在它们的后面。这种形势用十二个字概括“步履蹒跚,内外交困,危机四伏”。 经济方面,1985年苏联人均GNP为3.396美元,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 …… 此处隐藏:871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