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言论暴力的原因 针对黄山门事件
近两年,类似的“网络舆论暴力”事件已发生多起,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这些事件呈现出的特征是,针对毫无还击之力的个体进行道德审判;行为上通过网络追查并公布、传播当事人的个人信息,同时煽动网民以暴力语言进行群体围攻;结果导致当事人在现实生活中遭到严重伤害。
例如:2006年 虐猫事件 网上公布女孩用高跟鞋踩死小猫的视频,网友对其血腥残忍的行为进行谴责以维护社会道德 女孩因不堪舆论压力被迫辞去工作
2006年 铜须事件 网名铜须的一名大学生因在玩网游时与一名已婚女子发生一夜情而被其丈夫在网上声讨,引来众网友的一致谴责 铜须因舆论压力被迫休学,但后来受害人爆料只是玩笑
2008年 死亡博客事件 姜岩因无法忍受丈夫王菲的婚外恋自杀,并在网上公布其行为,引来网友的声讨 王菲、第三者及他们的亲人都受到舆论压力的影响,王菲已经将某些论坛告上法庭。黄山门事件也是如此,网友不由分说,狂轰滥炸式的引论,其中包括对大学生道德的声讨,更有甚者对有些保护这18为驴友的人也极力抨击,这是很不明智的。由此可见,这种言论暴力不仅给当事人造成了生活上的困扰,也给社会造成了很多负面的影响。为什么会造成我们今天的大讨论,深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
- 1 -
一:匿名特性利于情绪发泄 。对于那些在现实生活中积累了心理压力又无处宣泄的人来说,网络提供了一个绝佳的释放出口。由于现代社会的生活越来越物质化,人们更多的是从表面来看待一件事情,然后在这个自由的空间内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盲目跟风折射理性缺失 。 不少网民在网络舆论中盲目跟风,反映出一些网民的从众心理,缺乏理性,缺乏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自从去死说和寒心说在网络上的传播,就迅速引来一批拍手叫好的看客,他们都一致认同18驴友的不负责任和对生命的漠视。 “网络舆论暴力”现象反映出我国社会在转型过程中遇到了道德真空乃至需要道德重建的问题。“网络舆论暴力”深层次的根源还在于国民的性格特征,是民众“道德审判”和“道德民兵”的传统在网络上的折射。 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他们更倾向于积极大胆的表明自己的观点,最终形成一个以占上风观点为主的舆论场。网民一开始有某种偏向,通过交流使得倾向性得到加强、扩大,形成“群体极化”,最终可能形成极端的观点和行为。
大多数网友对黄山门的事件就是这种个体的情绪发泄引发的群体集体攻击,他们中有的替张海宁不值,让大学生去死(可见言语的偏激),有的则表示对大学教育的寒心和失望
三:网站故意炒作推波助澜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的一个弊端就是使社会上的人变得越来越功利化,只要有利可图便不管不顾。网站也不例外,网站为了赚取利润,提高点击率,对黄山门的偏激言论进行更多的传播也是造成局势恶化的一个原因。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