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三单元西方近代早期的改革》《第10课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精品专题课后练习【8】(含答案考点及解析)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1.【选做题《历史上重大改革与回眸》】(16分)
材料一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
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dí,即买进粮食)食不利,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不)去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矣。——《商
君书·外内》
材料二熙宁四年(1071年),司农寺拟定的免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
高下分摊。原不负担差役的官户、女户、寺观,要按同等户的半数交纳钱,称助役钱。
熙宁五年(1072年),颁行市易法。在京城设市易务(后改为市易司),以100万贯作本,负责
平价收购商人滞售的货物,赊货给商贩贩卖,也向商贩发放贷款。商贩赊货物及借款,需以
财产作抵押,5人以上互保,每年纳息二分。
(1)材料一中商鞅认为农民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在惠农方面的具体做法及目的。(8分)
(3)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王安石对商业的态度及目的。(6分)
【答案】
(1)粮食价格过低。(2分)
(2)商鞅的措施:提高粮食价格。目的:增加农民收入。(4分)王安石的措施:实行免役法。
目的:减轻农民差役负担,保证农民生产时间,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4分)
(3)商鞅:主张抑制商业发展。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3分)
王安石:主张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和操纵,增加政府收入,挽救统治危机。(3分)
【考点】高中历史知识点》其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商鞅变法
【解析】
试题分析: (1)归纳概括材料一商鞅认为农民贫困的原因,“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即粮食价格过低。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商鞅的措施就是通过提高粮食价格来增加农民收入,巩
固农耕经济的发展;王安石主张通过实行实行免役法,以减轻农民差役负担,保证农民生产时间,同时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3)归纳概括材料一、二关于商鞅和王安石对待商业的态度,二人的态度不太一样。商鞅对待商业,态度非常明确,即打压商业,重视农耕,体现中国古代传统的“重农抑商”经济政策;而王安石对
待商业的态度有点微妙,他主张对大商人进行有效“管理”,政府和大商人达到一种“默契”,以增
加政府收入,挽救北宋“三冗”带来的统治危机。
考点: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商鞅变法;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王安石变法;
2.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县制,由国家统一派官治理。这体现了
A.分封制的瓦解B.宗法制的衰落
C.适应小农经济发展D.井田制的终结
【答案】B
【考点】高中历史知识点》其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商鞅变法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的“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县制”
反映了爵位继承由血缘世袭变成了国家任免,这就是宗法制的衰弱;A项分封制在此时并未瓦解,C、D两项都是经济方面的变化,材料不能反映出经济的变化;故选B。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的内容
3.加尔文曾说:“有两种力量管理着人,其一主管他的灵魂和永生,其二主管他的肉体和人生。同样世上有两种权力机构:国家与教会。二者不应混同……因为是上帝自己把二者分开的。”
为此,加尔文主张
A.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B.没收教会的财产
C.反对基督教的权威D.确定公民的等级
【答案】A
【考点】高中历史知识点》其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欧洲的宗教改革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此题是关于加尔文宗教改革。题干中的
两种管理人的力量应是教会和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推理:要真正实现对人的有效管理,必须
将两者有机结合,建立一个政教合一的政权,故正确答案为A项。B、D两项与题干无关;无论
是天主教,还是新教,都属于基督教的范畴,加尔文主张使国家基督教化,C项错误;故选A。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欧洲宗教改革·加尔文教
4.古代有一位汉族士大夫教他十七岁的儿子学习鲜卑语、弹琵琶。儿子通晓这些技能之后,
以此侍奉达官贵人,深得他们宠爱。这一情形最有可能发生在
A.秦朝B.西汉
C.唐朝D.北齐
【答案】D
【考点】高中历史知识点》其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解析】
试题分析:在南北朝时期,鲜卑族一度纵横北方,曾参与了“五胡乱华”。北齐统治者出于鲜卑族,在北齐的“ …… 此处隐藏:1089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