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浅谈高中课本中的《变形记》

时间:2025-07-09   来源:未知    
字号:

龙源期刊网 http://www.77cn.com.cn

浅谈高中课本中的《变形记》

作者:张仲英

来源:《成才之路》2008年第22期

费兰茨·卡夫卡是奥地利历史上最为杰出的小说家之一,是一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家, 被誉为20 世纪现代文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鼻祖。卡夫卡的小说《判决》《变形记》《美国》都涉及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儿子和父亲的关系。在卡夫卡笔下,家庭成员之间,特别是儿子与父亲之间永远是一种敌对关系。《变形记》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变形记》的主人公格里高尔一天早晨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躺在床上动不了。他原是某公司的旅行推销员,是家里的经济支柱,承担着养家糊口的使命,并要替破产的父亲还债;但突然间丧失生活能力,成了全家的负担。家庭成员对格里高尔的态度由最初的同情逐步演变成厌恶,最后发展成极度憎恨。家里人把他当成物质和精神上的沉重包袱,以致希望他早点死去以解除蒙受的耻辱。一天夜里,格里高尔在孤独凄凉中悄然离去,满足了父亲、母亲和妹妹的愿望。在这里,不再有人道主义的理想光辉,不再有亲情的诗性讴歌,有的只是潜藏在文字深处的浓厚绝望与悲哀。家本应该是充满亲情的、能缓解他旅途落寞的温暖的家,但对于格里高尔

来说,家是个负担,需要他挣钱回去支撑。家人对金钱的关心远胜于对他的关心,他只是家里挣钱的工具。在家里,格里高尔的存在只是为父母担当起养家糊口的责任。他的最大愿望是竭尽全

力多挣钱,尽快让家庭摆脱经济危机。不幸的是,父母亲感兴趣的只是格里高尔能给家里挣回多少钱、还多少债,而他在工作中所遭到的压迫和不幸却无人关心体谅。

卡夫卡之所以会写出这样悲哀的作品,与他在父权重压下的生命体验不无关系。卡夫卡1883 年7 月3 日出生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波希米亚首府布拉格。其父赫尔曼·卡夫卡出身于一个贫穷的犹太人之家,“十岁时就不得不推着小车走街串乡, 即使在冬季的早晨也是如此。”但这个20年后成为卡夫卡父亲的人后来却白手起家, 成为一个殷实的商人,但他留给卡夫卡的只有他的专制。与卡夫卡的生性柔弱、敏感、胆怯、内向相反, 其父坚强、健康、食欲旺盛、声音洪亮、能言善辩、自满自足、高人一等,卡夫卡一辈子都没有摆脱专制的父权的影响。在《致父亲的信》中, 卡夫卡把他与父亲之间的关系作了一次清算, 该信写于1919 年。这封信实质上是对父母与子女关系的一次深入分析。在信的开头, 卡夫卡就毫不掩饰地表明了对父亲的畏惧:“最近您问起过我, 为什么我说畏惧您。如同往常一样, 对您的问题我无从答起, 一来我确实畏惧您, 二来要阐明这种畏惧涉及的具体细节太多, 凭嘴很难说清楚。”尽管如此, 在信中, 卡夫卡还是历数了父亲的专制、粗暴和野蛮,并指出父亲怎样从童年期开始就压抑了他天生羸弱而

敏感的天性,扭曲了他的心理,并造成了可怕的后果。在卡夫卡笔下, 父亲的言行是那么可怕——“大声嚷嚷”“百般责骂、诽谤、凌辱”“骂、威吓、讽刺、狞笑”“狂喊着围着桌子转”“专制暴君式的专横态度”。最让卡夫卡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是,“三更半夜把我从被窝里拽出来, 挟到阳台上”。另外, 父亲还坚决反对他从事写作,当卡夫卡把他的作品给他看时,父亲总是让他“放在床头柜上”,这让他无比伤心和失望。面对父亲暴君般的极权统治,卡夫卡内心充满了“畏惧”“胆怯”“不安”“羞怯”“惊吓”“恐惧”“自卑”“耻辱”“罪责”。

浅谈高中课本中的《变形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
    二维码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出现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协助您处理。
    × 常见问题(客服时间:周一到周五 9: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