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受、感觉舒适为宜,运动过程中自测心率以达到(170-年龄)次/min为宜。
1.2.3 减轻体重 按照中国肥胖防治指南定义,肥胖指体重指数(BMI)≥28 kg/m2;腹形肥胖指男性腰围≥90 cm,女性≥80 cm。肥胖多伴随其他促发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胰岛素抵抗、HDL-C降低和TG升高等。与肥胖相关的冠心病危险的增加多由上述危险因素导致[8]。减轻体重(控制饮食、活动和锻炼、减少饮酒量)有利于控制其他多种危险因素,是冠心病高危人群及患者健康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
1.2.4 控制饮食 摄入高脂肪和饱和脂肪酸、胆固醇、过量糖、过量盐和高热量的饮食易致冠心病,特别是长期食用饱和脂肪酸或动物脂肪者更易患冠心病。饮食调节主要是控制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研究显示,增加食用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膳食,减少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可防止体内胆固醇积聚,预防或延缓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1.2.5 心理干预 情绪是心理因素的表现,情绪也影响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不良的情绪如愤怒、焦虑、抑郁、惊恐等都会诱发冠心病心绞痛发作、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甚至猝死[11]。对于冠心病高危人群及患者治疗过程中,药物及手术治疗固然重要,利用心理干预减轻患者的病后心理反应也十分重要。干预方法有[12]:(1)集体心理治疗:对患者及其家属介绍有关的知识及治疗措施,使他们正确理解疾病,积极配合饮食及药物治疗。(2)个体心理治疗:采取精神支持疗法,耐心倾听,鼓励病人,暗示预防性谈话等。(3)音乐疗法:感受式音乐为主,曲调轻松明快,有利于病人树立信心。(4)放松疗法:松弛训练对有焦虑情绪的冠心病患者采取简单、易行、有效的放松训练。
1.2.6 控制血压 通过生活方式改变及使用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于140/90 mm Hg以下,对于糖尿病及慢性肾病患者,应控制在130/80 mm Hg以下。选择降压药物时,应优先考虑β受体阻滞剂和(或)ACEI[7]。
1.2.7 调脂治疗 脂代谢紊乱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冠心病患者应积极纠正脂代谢紊乱。TG水平在临界范围(1.7~2.3 mmol/L)或升高(>2.3 mmol/L)是冠心病的一个独立的预测因素。TG与冠心病危险的相关性多与其他因素(包括糖尿病、肥胖、高血压、高密度脂蛋白血症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有关。药物治疗包括烟酸和贝特类药物,他汀类药物在某种程度上也有作用。
1.2.8 糖尿病 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等危症,一旦确诊应立即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