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层次完成经过分解的特定的网络工作。OSI参考模型规定了每个层次需要完成的工作,并对完成工作的方式和标准提出了建议。
物理层
物理层主要是定义物理设备和物理媒体之间的接口,提供点到点的比特流透明传输的物理链路,定义内容包括接口的机械特性、电气特性、功能特性、规程特性。不同的传输设备和传输媒体具有不同的接口定义,例如:ISO2110标准定义了串行和并行的调制解调器接口的机械特性。随着新型传输设备和传输媒体的出现,物理层的标准将不断更新和丰富。物理层协议通常由硬件支持。
数据链路层
物理层的定义虽然使得物理设备之间的电气信号可以传输,但由于传输媒体本身的质量以及外部的因素,线路上传输的信号可能产生差错,尤其是利用基于模拟制式的公用电话网来传输信息更是如此。这种差错将直接影响计算机对数据的处理结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数据链路层增加了差错处理功能,利用差错处理技术,向上层(网络层)提供较为可靠的传输服务。差错处理技术的核心是纠错码的构造、差错校验、差错重发的传输控制规程的实现。数据链路层的主要功能有:
a)差错处理。将物理层传输来的比特流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成数据块,并引入各种检错码生成技术和传输控制规程,屏蔽物理层的特征,变不可靠的物理连接为可靠的数据链路,从而保证点-点的数据传输正确性。
b)流量控制。数据链路层采用一些流量控制技术,解决物理设备处理能力不匹配的问题,如数据通信的收/发方的物理端口的速度不一样,一方速度快而另一方速度慢,可以通过数据链路层进行流量控制,相互协调,以达到一致。
c)数据链路。数据链路是指活动着的物理连接。通信之前,由通信双方互相联系而建立;信息传输完毕,双方协商而释放链路。
d)多路复用。为了充分发挥传输线路的效率,数据链路层利用各种多路复用技术(如频分、时分和波分多路复用技术)来支持多个用户的信息同时在一条物理线路上传输。 网络层
数据链路层虽然提供了理论上的可靠传输服务,但这种服务仅发生在结点和结点之间,如仅支持交换机对交换机之间用户终端对交换机的通信,而用户的数据传输主要发生在端到端之间。用户如果要与网络内其他用户进行通信,可能需要经过多个中继结点,如交换机、路由器等,并由这些中继结点负责数据传输和转发。网路层的功能就是利用各种路由算法,使得中继结点能够根据数据分组中的地址信息和依据某种策略作出决策,尽快地转发收到的数据分组,使得用户的数据能尽快地穿越网络,送往目的地。路由选择是网路层的一大特征,也是网路层的内在能力。
网络层提供了编址功能。为了保证附接到网络上的每台主机都具有访问和被访问的能力,网络中的设备都被分配了一个唯一的标识,这个标识称为网络地址。对于不同类型的网络,网络地址的格式和取值范围也有所不同。目前因特网使用的TCP/IP协议中的IP协议属于网路层协议,每个接入因特网的计算机设备都需分配一个IP地址,其地址格式为48比特位,简写为xxx.xxx.xxx.xxx,例如:202.119.2.199。
网络层提供了复用/解复用和分组的功能,利用复用/解复用技术,可以使得多对用户的数据可以交织在同一条数据链路上传输;多个用户可以在一条线路上同时进行数据传输。利用分组技术可以根据不同的网路情况,将用户数据组装成适合网路传输的数据分组,使得用户数据能够在不同的网络中传输。例如两个用户分别在不同的单位进行数据通信,用户的数据需从一个用户所在的局域网,经广域网,再到另一个用户所在的局域网,由于局域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