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帕利哌酮的不良反应

时间:2025-07-05   来源:未知    
字号:

173

帕利哌酮的不良反应

喻东山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神经精神病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29)

关键词:帕利哌酮;利培酮;不良反应中图分类号:R971.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83X(2011)02-0173-05

示帕利哌酮比奎硫平易引起帕金森综合征。

1.4 静坐不能 帕利哌酮缓释剂的静坐不能率11%[1]。Kane等研究表明,用Barnes静坐不能评定量表评定静坐不能,安慰剂、帕利哌酮缓释剂6、9和12mg组的静坐不能率分别是7%、8%、10%和13%,而奥氮平则为7%,提示帕利哌酮9mg/d以上比奥氮平的静坐不能率高。静坐不能可引起继发性激越、抑郁、攻击、自杀观念和自杀企图,发生率均为1%,已有2例报告自杀[1]。

1.5 肌张力增强 国外研究表明,安慰剂、帕利哌酮缓释剂6mg和奥氮平的运动障碍频度类似,而在帕利哌酮缓释剂12mg组中发生率较高,肌张力增强6%,肌张力障碍13%。

1.6 老年人 老年人服帕利哌酮缓释剂6周,比服安慰剂的震颤率为2 0,静坐不能率为2 1,肌张力增强率为2 1,锥体外系反应率为4 4[1]。1.7 高催乳素血症 帕利哌酮阻断下丘脑-漏斗DA通路上的D2受体,引起催乳素脱抑制性释放,表现为高催乳素血症(血浆催乳素水平 20 g/L)

[7]

[5][5]

帕利哌酮是利培酮的活性代谢物9-羟利培酮,其

药理作用与利培酮相似,但程度上不尽相同,故不良反应总的与利培酮近似,但程度上不完全一样,该药最近已在国内上市,现将帕利哌酮的不良反应综述如下,有助于医生对该药不良反应有一及时的了解。

1 阻断多巴胺D2受体效应

1.1 锥体外系反应机制 帕利哌酮阻断黑质纹状体多巴胺(DA)通路上的D2受体,理论上可引起锥体外系反应。正电子发射扫描研究发现,患者服帕利哌酮缓释剂达稳态浓度,对纹状体与颞叶皮质的D2受体占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帕利哌酮阻断D2受体在部位上无选择性

[1]

。这就增加了抗精

神病时引发锥体外系反应的危险性。帕利哌酮阻断D2受体的性能比利培酮稍强,从而增加锥体外系反应的潜力[2]。但帕利哌酮缓释剂血药浓度上升缓慢,避免了脑D2受体阻断的快速增加

[3]

[2]

,故帕利哌

酮比利培酮的锥体外系反应轻。帕利哌酮缓释剂的峰,如果峰浓度时脑D2受体的占领率不超过80%,就不出现锥体外系反应[4]。帕利哌酮离解D2受体比利培酮快(1分钟vs27分钟),这也是比利培酮锥体外系反应小的一个原因。1.2 锥体外系反应发生率 3项6周试验给患者服帕利哌酮缓释剂3、6、9和12mg/d,引起锥体外系反应相关事件分别为13.0%(16/127)、10.2%(24/235)、25.2%(62/246)、26.0%(63/242)[1]。国外研究表明,帕利哌酮缓释剂6mg组与安慰剂组的锥体外系反应相似,9和12mg组则比安慰剂组和奥氮平组的锥体外系反应率高,多为轻~中度[5]。1.3 帕金森综合征 帕利哌酮缓释剂可引起帕金森综合征,包括震颤(16%)、吞咽困难和流涎[6],路易小体痴呆者尤为易感。用Simpson-Angus评定量表评定帕金森综合征,服帕利哌酮缓释剂治疗2周,[1][5]

25例服利培酮患者的血浆催乳素水平与血浆利培酮

浓度无显著相关,但与血浆帕利哌酮浓度显著相关(r=0.520,P<0.01),提示在利培酮治疗期间,利培酮的代谢物帕利哌酮对升高催乳素水平起决定性作用,故在服帕利哌酮期间,应密切监测催乳素相关事件

[6][1]

1.7.1 高催乳血症程度 在服帕利哌酮缓释剂组,男性血浆催乳素水平由基线(17.4 19.9) g/L增至终点(45.3 23.2) g/L,女性由基线(38.0 57.0) g/L增至终点(124.5 65.5) g/L[8]。

1.7.2 症状 严重高催乳素血症才会引起催乳素相关事件。3项6周试验发现,服帕利哌酮缓释剂仅1%~2%的发生催乳素相关事件,包括男子女性型乳房、溢乳、月经失调、闭经、性欲减退、阳痿或性乐高潮缺失[5],但无1例因此而停药。老年人的6周试验未发现催乳素相关事件[1],但宜监测骨质疏松症

[5]

174

哌酮缓释剂12mg/d或利培酮即释剂4mg/d,治疗6天,两组的帕利哌酮血浓度相似,催乳素血浓度也相似,但催乳素水平的峰谷变异度比利培酮即释剂为小[1]。

1.8 迟发性运动障碍 帕利哌酮阻断黑质-纹状体DA通路上的D2受体,长期阻断引起D2受体超敏,超敏引起不自主运动,即迟发性运动障碍。1例患者服帕利哌酮缓释剂9mg/d,仅治疗4天就报告迟发性运动障碍,尚未证实其因果关系[1]。

1.9 恶性综合征 帕利哌酮阻断黑质纹状体DA通路上的D2受体,引起锥体外系反应;阻断下丘脑脊髓交感神经通路上的D2受体,引起交感节前神经元脱抑制性兴奋,继之激动节后神经元,释放去甲肾上腺素(NE),激动骨骼肌上的 受体,收缩肌肉,产热;激动脂肪细胞上的 3受体,分解脂肪,产热,严重时导致高热。在汗腺上,节后交感神经元释放乙酰胆碱,引起大汗,大汗引起脱水,脱水加重高热。不典型比典型抗精神病药的恶性综合征危险性低,即使发生,肌僵直和发热程度也较轻。Mantas等(2010)报告1例氯氮平快减完而帕利哌酮由6mg/d增至9mg/d时,出现不完全性恶性综合征,表现为发热轻,僵直重,有缄默症和严重吞咽困难。1.10 其他 QT间期延长:DA能打开K通道,引起K+外流,加快复极化,缩短QT间期;帕利哌酮阻断D2受体,关闭K+通道,抑制K+外流,减慢复极化,延长QT间期,但这不是主要机制。因为奋乃静和氟哌啶醇也阻断D2受体,却很少延长QT间期。 降温:像氯丙嗪一样,帕 …… 此处隐藏:8501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帕利哌酮的不良反应.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
    二维码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出现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客服协助您处理。
    × 常见问题(客服时间:周一到周五 9:3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