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厂商、储运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组成的供需网络。内部供应链和外部供应链的关系:二者共同组成了企业产品从原材料到成品到消费者的供应链。可以说,内部供应链是外部供应链的缩小化。如对于制造厂商,其采购部门就可看作外部供应链中的供应商。它们的区别只在于外部供应链范围大,涉及企业众多,企业间的协调更困难。
供应链与企业存在的关系有很多。根据供应链存在的稳定性划分,可以将供应链分为稳定的和动态的供应链。基于相对稳定、单一的市场需求而组成的供应链稳定性较强,而基于相对频繁变化、复杂的需求而组成的供应链动态性较高。在实际管理运作中,需要根据不断变化的需求,相应地改变供应链的组成。
根据供应链容量与用户需求的关系可以划分为平衡的供应链和倾斜的供应链。一个供应链具有一定的、相对稳定的设备容量和生产能力,但用户需求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当供应链的容量能满足用户需求时,供应链处于平衡状态,而当市场变化加剧,造成供应链成本增加、库存增加、浪费增加等现象时,企业不是在最优状态下运作,供应链则处于倾斜状态。平衡的供应链可以实现各主要职能之间的均衡。
根据供应链中企业地位不同,可以将供应链分成盟主型供应链和非盟主型供应链。盟主型供应链是指供应链中某一成员的节点企业在整个供应链中占据主导地位,对其他成员具有很强的辐射能力和吸引能力,通常称该企业为核心企业或主导企业。
二、企业供应链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战略意识薄弱
有些企业认识到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设有专门的上下游信用管理团队与管理制度,但是供应链管理没有被看作一种战略性的管理体系,忽略了与供应链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由于国内企业供应链管理意识薄弱,供应链普遍表现出松散的特征,核心企业对供应链成员的管理缺乏制度化手段,且对供应商的评价缺乏综合性的措施。企业之间的竞争从表面上看是其产品及综合实力的竞争,但实质上是其供应链网络的竞争,核心企业的市场反应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供应商的供应能力和经销商的销售能力。核心企业缺乏供应链管理的战略意识,将制约自身乃至整条供应链竞争力的提高。
(二)供应链不协同问题突出
由于供应链成员存在着不同的、相互冲突的目标,又因为供应链是一个动态系统,所以实践中供应链不协同的问题突出。供应商一般希望制造商进行稳定数量的大量采购。
而交货期可以灵活变动;与供应商愿望相反,尽管大多数制造商愿意实施长期生产运转,但他们必须顾及顾客的需求及其变化并做出积极响应,这就要求制造商灵活地选择采购策略。
(三)财务供应链管理被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