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这是第一课时,而本堂课需要两个课时,所以对“这些小伙子真棒!”这一个“定点”带出的面没能进行朗读感悟,所以不能看出整堂课一个圆的效果来,这是阅读课容量安排的遗憾!在结尾时只能匆匆埋下伏笔。
陈昭君评语:
整个课堂,教师能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考虑文中人物的处境,体会他们的心理,并以有感情地朗读表现他们的心理。课文线索明晰,教师也善于抓住主要问题帮助学生理清条理。特别是提问到:这件事这么棘手,可后来却得到了观众的称赞,怎么回事?这样设疑,不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热情,而且也为本课提炼了一条主线,使师生在共同讨论中,升华了对主题的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一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同样,学生过多的齐读,也影响了学生个性化的朗读和自身独特的体验。
庞春容评语:
听了丁宁老师执教的《检阅》这堂课,我想把留在脑海里最深的两点感受写写。
1、教师在“用教材教”。新课程倡导开放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如:教师把握教材的切入点很有创意。从“我们学校运动会检阅”适时引入教材内容,学生很容易从自身生活经验谈出自己的不同感受。教师这一创造性利用教材开发了学生思维空间是课堂上的亮点。
2、教师关注“读”。语文课堂离不开读,有读才能有所悟。但值得思考的是我们老师怎样有效地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学生每次读书的感受、读书的目的、怎样达到读书的目的等,即读书过程更应该关注。这样,学生知识的形成,情感、价值的体验就有了深一层的高度。如:老师整堂课要学生齐读的次数较多,我觉得齐读不利于教师具体指导学生阅读质量。
朱小园评语:
首先,丁宁老师的课堂语言亲切,富于教育性和鼓励性,使听课的人如沐春风,我想作为她的学生真的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尤其是对于学生的发言,她总是非常耐心地听完并加以引导,如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时,一名学生讲得不是很准确,她就提示学生:“你可以在前面同学发言的基础上加进自己的想法”,使学生的回答更有效。
其次,在这堂课上,学生读得很充分,真正做到了在读中感悟。第一遍是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得正确、通顺,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第二遍读是要学生有针对性地读,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碰到读不通的句子反复读,在这一环节中,令人感动的是老师也跟着一起读,读得投入,激昂。再后面的读是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寻找答案的读,教师以读代讲,学生在一遍又一遍的读中感悟。
然而课堂永远是一门缺憾的艺术,在这堂课上也如此。在比较两个句子:“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时,教师还是略显急躁地自己将句子的重音读了出来,也许这样节约了时间,但却剥夺了学生自己发现的机会。
徐国丽评语:如果再有5分钟
听了丁宁老师的课,再一次感到教师基本功扎实,语文底蕴深厚,不愧是久经杀场的老教师。
本节课教师导入环节能紧紧结合我校实际,从“运动会检阅是怎么回事”这个问题入手引出课题,再抓住重点段落进行课文分析,
教学思路比较清晰。教师在分析课文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朗读,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特别在指导朗读“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两句话时,读得很到位,让学生体会到一字之差,表达的意思却大不相同这个道理。
但本节课却在学生思维刚刚活跃起来时戛然而止,让人意犹未尽。我想如果丁老师在课前能预设到这一结果,在前面的初读、齐读等环节稍微压缩一下,节省出三到五分钟,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合作交流自主领悟到本篇课文作者的写作意图,挖掘出文章的内涵即文章的中心思想所在,是不是能给这节语文课画上一个更圆的句号呢?
邢洪波评语:
昨天,听了丁老师的《检阅》一课,现把感受最深的写下来,与大家共享。
学生第一次是自由读课文。第二次是齐读课文,由于课文很长,学生读着读着就乱起来。丁老师见此情景,并没有制止学生,而是拿起话筒和学生一起朗读课文。学生听见丁老师的声音,马上声音响亮地跟读,这一细节体现了丁老师的教育机智,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讲读课文时,丁老师直接切入课文重点:他们要讨论什么重要的事?引起学生的注意,并把学生当成观众,体验检阅的气氛,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特别是观众的评价读得很到位。把重音放在不同的位置,体现不同的意思,学生也领悟了这两句话的含义。
这节课学生以读促讲,充分地使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但多次齐读是否能达到目的,还有待商榷。
姚惠英评语:
丁老师教态自然,和蔼可亲,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联系我们学校运动会检阅时的情景来理解课题,使课堂生活化、情境化。在教学中图文结合,从课文插图中找出自己的发现,“一个拄拐的孩子”,培养和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 此处隐藏:318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