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健全人格
我国古代从《周易》起,即设计出了一种所谓的理想人格,并鼓励人们用以来塑造、完善自我。我曾将这种理想人格概括为18种特征:(1)天人合一的主客观念,(2)奋发有为的积极态度,(3)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4)仁义理智的完整道德,(5)谦虚逊让的美好德行,(6)诚实不欺的正直精神,(7)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8)自我调节的调控能力,(9)持之以恒的坚持精神,(10)与人和乐的积极情感,(11)与人和同的待人态度,(12)光明磊落的宽广胸怀,(13)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14)刚柔并济的处事方法,(15)对待成败的正确态度,(16)趋时守中的处世原则,(17)革新创造的变革精神,(18)特立独行的完善人格。还以尧、舜为这种理想人格的代表人物,任何人只要加强主观努力都可以达到此种标准。正如孔子的高足颜渊所说:“舜,何人也予,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这是一种发人深思、催人奋进的思想,对当时与后世人们加强自我修养、完善理想人格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三、古代心理素质教育的基本方法
我国古代心理素质教育的方法也是多种方样的。现择其基本者,略述如下:
(一)启发诱导
指在心育中能够抓住最佳时机、善于深入细致地作好教育工作。它来源于孔子的“愤启悱发”与“循循善诱”的思想与实践。《礼记•学记》对此方法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出了“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三条要求,即在心育过程中,必须启发学生接受教育的主动性、自觉性与积极性,循循善诱,引导前进。朱熹以孔子的相关思想为依据,把适时的启发诱导比作及时的“雨露之滋”。王守仁也是如此,认为心育工作必须善于启发诱导,“譬之时雨春风,@③被花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王夫之则更把心育看作是一个自觉自悟的过程,即其所谓“学,觉也。”“教者但能示以所进之善,而进之之功,在人之自悟。”这说明,心育中更要采用启发诱导的方法。
(二)因材施教
指在心育中根据不同的对象采取个别对待的教育方式。它也滥觞于孔子的有关教育思想与实践。正如二程所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朱熹亦云:“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因材施教的方法就是由程朱如此概括出来的。张载对这一教育方法有独到见解:在教育中,“知其人且知德,故能教人使入德,仲尼所以问同而答异以此。”王夫之则对这一方法作了系统的考察,提出了“因机设教”、“因材而授”、“因人善诱”、“因蔽而通”、“因人而进”、“因性而造”等一系列教育方式。这就更显示出了因材施教这一方法的重要意义。
(三)以身作则
指教育者用亲身的榜样去教育受教育者。从心育的角度,就是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心理素质。这一教育方法也出自孔子。他不仅如此说过,同时也是这么实践的。如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又云:“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这两段话虽是就“从政”说的,但对于心理素质教育也完全适用。墨子认为,教师必须“以身戴(通“载”)行”,为学生做好表率。孟子强调一个人“身不行道”,就谈不到使别人行“道”。荀子也强调“度己以绳”,严格要求自己。王守仁更是要求教育者从严反己,“先生警曰: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得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王夫之指出,在教育中,教育者必须“躬行”倡导,使受教育者“自生其心”,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仅此大端,便足以说明以身作则在教育中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四)以正治偏
这一方法的实质,就是用积极的正面的东西(如品德行为)去克服消极的负面的东西。在心育中,以积极优良的心理素质克服消极的不良的心理素质即是以正治偏。这一方法,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多主张采用之,但以荀子所说的一段话最为典型。其大意说,治气、养心的方法是,对于血气刚强的人,要注意养成其柔顺调和的品质;对于智谋深沉的人,要注意形成其坦率忠直的品质;对于勇毅猛戾的人,要注意以道理去加以训服;对于急剧疾速的人,要注意加以节制使其安徐;对于气量狭小的人,要注意开阔其胸怀;对于目光短浅、迟缓贪利的人,要注意使其树立远大理想;对于才能低下、行为散漫的人,要注意通过师友帮助使其改变陋习;对于自轻自*、自暴自弃的人,要注意示之以灾祸使其有所警觉;对于诚恳端庄恭敬的人,要注意以礼乐相合、思索相通,使其更有所提高。这也透露出了一种心理辅导、心理矫正的气息。
(五)自省自察
这一方法的实质,就是通过自我反省、自我督察来改正缺点、短处,巩固优点,长处,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孔子所说的“见贤而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正好揭示了此种方法的内涵。其学生曾参的“吾日三省”则是自省 …… 此处隐藏:689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