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对象:与(今译“同”)、以(今译“把、拿“)于(今译(1)向;(2)对;(3)给)、为(今译“替”)、因(今译“通过”)、乎(今译“跟”)
表方式:以(今译(1)用;(2)凭)、与(今译“用、以”)、因(今译“凭、靠”)、于(今译“靠、拿”)
表原因:以(今译“因为”)、为(今译“因为”)、于(今译“由于”)、因(今译“因为”)
表被动:于(今译“被、受到”)、为(今译“被”)、见(今译“被”)、被(今译“被”)
表比较:于(今译“比”)、比(今译“比“)
十三、连词:
表并列:与(今译“和、跟”)、及(今译“和、以及”)、且(今译“又……又……,而且,也可不译)、而(今译”又……又……,有时可不译出)、以(今译“而又”)、暨(jì,今译“和”)
表连贯:而(今译“就、便”)、则(今译“就、于是”)、遂(今译“就、于是”)、因(今译“于是”)
表递进:而(今译“并且、而且”)、且(今译“并且、而且”)、而况(今译“何况、况且”)、矧(shěn,今译“况且”,例:矧今之人,曾不是思。——译文:况且现在的人,竟不去想这个。分析:此句中“是”是动词“思”的宾语,前置)
表选择:抑(yì,今译“还是”)、如(今译“或者”)、若(今译“或者”)、其(今译“还是”)、且(今译“还是”)、将(今译“还是”)
表因果:以(今译“因为”)、为(今译“因为”)、由(今译“由于”)、因(今译“因为”)、故(今译“所以”)、以故(今译“因此、由于这个原因”)
表假设:如(今译“如果”)、倘(今译“倘若”)、若(今译“如果”)、苟(今译“假若、假如”)、使(今译“如果”)、令(今译“假如、假使”)、第令(“第”又作“弟”,今译“假如、假使、即使”)、藉第令(藉,jiè,第又作弟,今译“假如、假使、即使”)
表条件:则(今译“那么”)、无(今译“无论”)、纵(今译“即使”)
表转折:但(今译“可是”)、然(今译“可是”)、而(今译“可是、但”)、则(今译“却”)、顾(今译“不过”)
表让步:虽(今译“虽然”)、虽然(今译“虽说如此”)
表偏正:而(今译“地”)、以(今译“地”)
十四、结构助词:
之:(1)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中间,组成偏正词组。可译为“的”。
(2)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它词组化。可不译出。
(3)帮助提前宾语,作宾语提前的标志。可不译出。
(4)放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起调整节奏的作用,无义。译时可省去。
者:附在词或词组后面组成名词性的“者”字结构,表示“……的人”、“……的东西”、“……的事情”。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字结构。
所:通常用在动词或动词词组前面组成一个名词性的“所”字结构,表示人或事物,可译为“……的人”、“……的事物”。
十五、语气助词:
句首语气助词:盖(表示下边说的话是一种带推测性的断定。有时可译为“大概”)、夫(用在句首,有引起议论的作用。现代汉语无此用法,不必译出)、惟(用在年月、朝代前,表示叙事开端,可不译出)
句中语气助词:者(表提顿。提出人或事物,停顿一下,使读者注意后面说明或解释的部分,可不必译出)、也(表示语气的舒缓或停顿,不必译出)、兮(多用于韵文,表示语气的舒缓或停顿,可译为“啊”)
句末语气助词:
(1)表示陈述语气:也((1)表示判断,可不译;(2)表示解释、肯定。可不译,有时可译“啊”)、矣((1)表示已然,即已经实现的事情,可译为 “了”;(2)表示将然,即将要实现的事情,可译为“了”)、焉(今译“呢”)、耳(今译“罢了”)、已(今译“了”)、云(含有根据传闻而不十分肯定的语气,可不译出)
(2)表示疑问、反问语气:乎((1)今译“吗”;(2)今译“呢”)、邪(耶yē,(1)今译“吗”;(2)今译“呢”)、与(欤,yú,繁体字为“與”及“歟”,(1)今译“呢”;(2)今译“吗”)、哉((1)今译“吗”;(2)今译“呢”)、也(今译“呢”)
(3)表示推测语气:乎(今译“吧”)、耶(今译“吧”)、与(今译“吧”)
(4)表示感叹语气:哉(今译“啊”)、夫(今译“呀、啊”)、也(今译“呀、啊”)、矣(今译“啦”)、乎(今译“啊”)
(5)表示祁使语气:也(今译“啊”)、矣(今译“吧”)
十六、叹词: